独家专访顶科协奖得主孙理察:最想见老友丘成桐,上海有两所世界级数学研究所 99xcs.com

(来源:上观新闻)

久久小常识(www.99xcs.com)™

久久小常识(www.99xcs.com)™

“会扣篮的数学家”孙理察来上海了。此行是为了参加他刚刚获得的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智能科学或数学奖”的颁奖典礼。

1.8米的大高个儿,75岁的孙理察依旧挺拔,飞快的语速背后是数学家的敏锐头脑。在“2025顶科协奖获得者校园行”首站华东师范大学演讲间隙,他接受了文汇报记者独家专访。他对中国数学领域的快速发展感到欣喜,认为中国已进入“能自主培养数学人才”的阶段,同时提醒年轻学生“不要害羞,别怕犯错”,失败会帮你修正思路,或许就能找到可行方向。

中国已能自主培养数学人才

极小曲面与平均曲率几何,在数学外行人听来,除了深奥,还是深奥。为了让在座来自不同专业的听众都能听懂,孙理察在演讲中尽量减少了公式,重点讲解整体思路。演讲后的提问环节,抛向孙理察的问题一个接一个。这让孙理察颇为欣喜,他从中感受到数学在中国非常受欢迎。

孙理察说,过去几十年,中国数学的发展极为迅速、水平提升非常显著——如今中国已进入能自主培养数学人才的阶段,而非单纯将学生送往国外深造,“这是非常合理且值得肯定的,我相信中国在这方面能取得成功”。

而且,他还注意到,中国的数学发展出现了多元化的良好趋势。过去,由于中国在微分几何领域有陈省身等领军人物,许多中国数学家倾向于研究几何分析;如今,更多人转向了数论等其他领域。

时隔45年再次来到上海,孙理察感受到了巨大变化。“与我1980年第一次来访相比,已经完全是两座不同的城市”。在他眼中,如今的上海是一座社交活跃、生活便利的城市,“数学家需要与人互动,这是我们的职业需求”。孙理察特别提到,上海已经有两所世界级的数学研究所,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数学研究中心。

这次到访上海,孙理察“与朋友碰面”的计划排得满满当当:本周四的一场学术会议,会有6个他以前的学生来参加,其中一位正在与他合作写一本关于相对论的新书;还有一位斯坦福的老同事,两人已10年未见,对此很是期待。而他此行最想见到的老朋友当属著名华裔数学家丘成桐,两人亦师亦友50年,“跟他在一起,总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可以聊”。

问题的答案藏在“分析失败”中

1979年,孙理察与比他大一岁的导师丘成桐联手攻克广义相对论的核心难题“正质量猜想”。这可以说是孙理察的一个学术巅峰。将数学与其他领域结合,他认为这是“体会数学用途”的一个好方法。他经常鼓励刚刚投身数学领域的年轻学生多接触一点其他学科,比如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学等。

“尤其不要害羞,更别怕失败。”孙理察坦言,不仅是中国学生,几乎所有学生在求学阶段都可能感到不安,羞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他自己当年也是如此,因此积极沟通非常重要。与其他科学家相比,数学家更倾向于小团队工作甚至独立研究,但合作能提供“交流的对象”,从“聊天”中获取同行反馈,这对研究至关重要。他与丘成桐的“正质量猜想”就是在办公室聊天时讨论出来的,“我们还经常一起吃饭、散步,在日常交谈中产生了很多灵感”。

不可避免的是,数学研究中,需要尝试大量不同方法,而大多数方法最后都会被证明失败——幸运的是,失败并非毫无意义。“你可能花了一个月尝试某个想法,结果发现行不通,但失败会帮你修正思路,通过调整想法,或许就能找到可行的方向。”孙理察说。

孙理察说他自己研究数学的方法是:面对一个问题,会尝试各种“疯狂的想法”,关键是要理解“为什么这些想法行不通”。很多时候,问题的答案不仅来自成功的尝试,更来自对失败的分析——与他人交流这些 “疯狂的想法”,一起分析其中的不合理,就能获得新的启发。

原标题:《独家专访顶科协奖得主孙理察:最想见老友丘成桐,上海有两所世界级数学研究所》

栏目主编:任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