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你刷短视频、发信息、转账时,或许不会想到,这些网络传输的内容,有95%要经过海底8千米深处的 “数字血管”—— 海底光缆。
全球超过500条海底光缆连接各国,每天承载着数万亿美元的数据流动,而这片幽暗深海,正上演着关乎未来数字世界控制权的暗战。
2025年,这场暗战愈发激烈:Meta 砸下超100亿美元,要建一条5万公里、比地球赤道还长的海底光缆;同年7月,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计划彻底封杀所有中国技术。
背后的逻辑很清晰:AI 时代让数据需求暴涨8倍,谁控制了这些 “数字动脉”,谁就掌握了未来世界的游戏规则。
2008年华为海洋网络公司成立时,全球海底光缆市场85%的份额被美国 SUBCOM、法国 ASN、日本 NEC 三巨头垄断。海底光缆铺设需要深海作业、光学传输等尖端技术,中国想分一杯羹难如登天。
但仅仅10年后,局面彻底扭转。2022年,华为海洋主导的 “和平号” 海底光缆投入运营 —— 这条1.55万公里的光缆连接亚非欧近12国,造价4.25亿美元,既是华为海洋的骄傲,更是中国从 “追赶者” 变 “挑战者” 的标志。
PEACE路由配图
到2026年,华为海洋已参与建设或升级全球105条海底光缆,背后是中国 “一带一路” 战略对 “数字丝绸之路” 的需求。
从船只到设备再到数据处理技术,中国形成了完整产业链,为预算有限的发展中国家提供高性价比选择,最终占据全球约10%的市场份额。
2019年,特朗普政府以 “国家安全” 为由制裁华为,称其控制光缆会监控数据流。华为被迫出售华为海洋股份,公司改名 HMN Tech 仍遭针对。
2026年,美国禁止中国公司参与连接美本土的海底光缆项目,取消 “太平洋光缆项目” 香港段连接,4年至少阻挠4条相关光缆项目。
2022年,HMN Tech 竞标6亿美元跨国光缆项目,被美国说服沿线国家,订单旁落美企;2023年,华海通信低价竞标海缆系统,因美澳施压,订单被日企夺走。
美国通过精准游说战略区域国家,阻挠中国企业获取光缆订单。
面对美国阻挠,中国企业转向海底光缆维修领域。
全球每年超200起光缆损坏事故,专业维修船仅约50艘,HMN Tech 等企业加速造船、培养人才,2025年中国还研制出可在海底4千米作业的切割装备,令美战略界担忧维修依赖中国,双方陷入僵局。
2025年,Meta投超100亿美元建5万公里 “Waterways” 光缆,连接五大洲,因 AI 需海量数据传输(2024年四大科技巨头占国际光缆容量71%),该光缆用24对光纤及首创路由技术,最深达7千米,拟承载全球95%海洋洲际流量且自主运营,被美视为地缘资产。
中国则 “绕路” 突破:2023-2025年,华为、字节跳动、阿里云等先后在沙特、马来西亚、越南建数据中心,借东南亚、中东优势设海外算力节点;同时推进连接东南亚、中东、非洲的光缆项目。
预测2026-2030年全球将新建54万公里海底光缆,2030年市场规模达260亿元。
这场竞赛背后,更深层的问题浮现:当私人科技巨头和国家力量争夺数字基础设施控制权,规则该由谁定?2025年 FCC 的新规给出了答案 —— 中美光缆战从 “局部封锁” 升级为 “全面绞杀”。
新规核心是 “封杀中国企业”:禁止使用华为、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 “安全威胁名单” 企业的设备和服务,中国公司无法获 FCC 许可建设、运营连接美国的光缆,也不能租赁其他公司的光缆容量;同时简化美国公司的许可流程。
印度的角色更微妙:Meta 把 Waterways 的重要着陆点设在印度,既因印度是10亿用户市场,也因美国想把印度打造成全球 AI 训练中心。
但印度陷入两难:一边与美国结盟承诺用 “可靠供应商”,一边因市场需求和有限预算难弃中国低成本方案。
而东南亚国家多采取 “供应商多元化”,比如新加坡2028年将连接超40条光缆,技术来源涵盖中、美、日、欧。
海底光缆的脆弱性也凸显其战略价值:2022年汤加火山爆发切断该国唯一光缆,让汤加几乎与世界失联。这说明,数字时代的海底光缆既是经济命脉,也是战略咽喉。
从2008年中国进入该领域,到2025年美国全面封锁,海底光缆竞争已从技术、商业层面,上升到国家战略和数字主权的终极博弈。
核心从不是 “谁铺的光缆多”,而是 “谁定数字世界规则”:美国想靠封锁维护主导地位,中国在封锁中加速布局新数字生态圈,科技巨头则扩张数字帝国。
未来五年,全球将铺13圈赤道长的新光缆,海底8千米的暗战才刚刚开始 —— 谁掌控数字动脉,谁就将书写21世纪下半叶的游戏规则。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