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造之镜
刘宏视弱视角下的风景重构
文/刘劲勋
在圖像生產普遍追求大像素、高清晰度、精准对焦的时代,刘宏却以一场“內發的视觉自覺”,向我们展示了另一种观看的可能。基于先天性视弱的独特视觉体验,她创作的系列作品不仅是个人视角的表达,更是对传统风景觀看美学的重构。
好的作品首先是有趣的,獨特的,在劉宏多個系列作品中,這是我非常喜歡的一組。因為它的體驗足夠有個體化的獨特,它的語言轉換也足夠有意味,它回答了藝術創作中非常重要的兩個問題:為什麼是這樣?為什麼是我?
別忽視這兩個問題,因為能通過作品回答好這兩個問題的創作者並不多。
作品裏刘宏的先天性视弱并非障碍,而成为她艺术创作的独特根基。她坦言:“从小视力就不好,看东西远近都模糊,被鉴定为先天性视弱。于是配了眼镜,视界清晰,可就是不爱戴,喜欢眼前‘原本的样子’。”这种对“模糊”视觉的主动选择,体现了一种难得的艺术自觉。
视弱带来的视觉体验使刘宏的创作超越了单纯的视觉记录,进入了一个知觉与情感的表达领域过程。她不再依赖镜头的物理性能,而是转向由內而外的观看方式。这种转变让她捕捉到的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内心世界的投射,拍攝也更多是自我经验与现实想象的某种触碰及延伸。得到的圖像真正達成如她描述的“万物皆白,炫光灿烂,非雾非雪,没有重色,浅淡靓丽的调子”的獨特视觉体验,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對传统摄影的束缚。
讀她這組作品,我覺得其重要價值在於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根本性问题:“心造之物,均属幻象”,我们通过摄影看到的,究竟是客观世界的记录,还是内心世界的投射?是视网膜的物理反应?還是整个身心灵的参与?劉宏的答案是明晰的:她拍攝的是心靈風景,是通过个人视觉经验过滤后的内心表达。在这种表达中,脚下的土地、空中的太阳、拂过脸庞的风都成为了风景的一部分……
此外,刘宏在這組作品上的色彩及反差处理過程中显示出嚴謹的艺术自觉。她有意剔除了相机的焦点透视物理语言,进入了扁平透视的纯绘画领域。这种视觉表达与英国艺术家大卫·霍克尼的“反透视”理论不谋而合。霍克尼曾挑战西方传统的单点透视法,认为这是一种有限的视觉表达方式。刘宏的作品同樣下意識的打破这种限制,她的构图常常呈现出一种平面化的美感,從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散点透视中得到寶貴經驗。同时,她的作品又带有艾蒂·阿德楠风景绘画中的那种色彩强烈、形式简约、抽象疊加的特徵。这些特徵使她的作品再次超越了简单的风景记录,更成为一种純粹的心象风景。
劉宏的這組新作通过色彩和构图的精心安排,创造出一种超现实的视觉体验,让观者在“风景”与“非风景”的边界上游走,也傳遞出了一种新的观看方式,即心造之镜中的真实——不是通过清晰的镜头,而是通过敏感的心灵提供我们另外的體驗:有时候,模糊比清晰更接近真实,内心比外界更值得记录。这或许正是她所说的“风吹去尘,素观”的真谛——洗净视觉的尘埃,以素心观照世界。
纵观刘宏的作品系列,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她向纯绘画语言的积极探索。然而,正如任何艺术創作一样,在創作的任何時段都有可进一步完善之处。系列作品中部分圖像仍残留着“剩餘的摄影感”,而“绘画感”純粹度不足。建議這些圖像可以剔除,以保障作品視覺的整飭。
《济目弱观》作品描述
文/刘宏
在整理照片时,发现戴不戴眼镜看到照片呈现的效果差距很大,霎时间引起我的质疑,拍摄的这些风景到底意味着什么?当我一次次行走在拍摄的路上,脚下的土地,悬在高空的太阳,拂过脸庞的风,呼吸的空气,隐约的生灵的密语,还有镜头前的自己,是不是都是风景的一部分?因为视弱,于我来说拍照早已不再是“眼睛”的事,单纯的视觉体验,而是一个知觉过程,我记录的也不再是自然的风景,近几年在西海固这片土地走下来 对自然中呈现种种事物记录的更多的是由外而内的观看,对内心的审视,隐藏着自己未曾觉察的观念。
心造之物,均属幻象。
关于刘宏
刘宏,女,生活于银川。2026年《梦驼 》参加宁夏第十届摄影艺术展;2026年《素观》参加第八届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2026年参加“西北望 ——1870 年以来的西北影像”大展,并参加 2021 年《非黑即白》贺兰山虎克黑白七人摄影展;2026年《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参加丽水国际摄影节;2024年《墨山绿意》参加贺兰山“中国红”葡萄酒国际摄影大赛;2024年《空渡》参加西双版纳国际摄影展。
关于刘劲勋
刘劲勋,1971生人,艺术家、策展人,目前生活工作于兰州、银川。曾任谷仓(兰州)当代影像馆首任馆长(2008-2012 年)、艺委会委员(2012-2017 年);侯登科纪实摄影奖理事会秘书长(2009-2018 年);天籁艺术村艺术总监(2021—2024 年);现任宁夏贺兰山美术馆馆长、宁夏漫葡文旅集团艺术顾问、elf关系美学空间主理人。其作品曾于国内外重要美术馆及机构展出,包括法国巴黎EHESS展厅、法国波城美术馆、德国DCKD莱茵美术馆、美国洛杉矶PHOTO L.A影像艺博会、北京大风画廊、北京三影堂艺术中心、北京映画廊、上海OFOTO画廊、上海衡山·和集艺术空间、苏州莱卡画廊、郑州全视艺术画廊、西安崔振宽艺术馆、谷仓当代影像馆、银川当代美术馆等。作品被多家艺术机构及个人藏家慧藏。
展览推荐
本文选自
王征主编《风景[+]风景[-]》
【导语】
五位摄影者的作品,剔除了原始景观对象化的客观样貌,回到各自内在对风景的视觉理解,创造出不同语言下的别样图景,的确,他们已经不再是美丽景观的搬运工,而是有关风景摄影这一概念的主导者,每个人完全不同的再造风景。
他们不追究当代语境下的人类问题,也不去体现中国问题的种种现象,却死磕影像本身的视觉发现。不管天也不管地,我行我素,放飞直觉,把玩着属于他们的视觉延伸力,实实在在地将特定的可能性指向他们能够达到的边界。原来,他们都在努力重新定义风景,且不管成熟与否,先去做也做到了,好勇气!这就是本次策展的简要理由。
所谓艺术家,就是敢于重新定义世界的人,何况风景。
他们是:李勇、刘宏、张轶鸣、费建欣、刘乐。
王征 2025.9.30
【后记】
编辑出版这本名为《风景+风景-》的影像书,首先要感谢的是分别来自四川泸沽湖、宁夏银川、北京、宁夏同心、吉林长春的五位作者,感谢他们对我的信任,让我能有机会进入到每个人的系列作品中,去体会深读他们对风景这一概念种种思考与独立表达。本书所呈现的作品,仅是他们各自摄影项目里众多作品很少的部分,他们还在继续,还在继续拍摄完成着那些未来的影像,这次梳理且作他们行路途中的休息与反思,在呈现中关照自身,关照你我与读者,一帧帧图像成为个个视觉支点,去想象引起思辨。感谢中国图书出版社的社长秦军校先生,在他的支持下《风景+风景-》一书才能与读者见面。感谢本书的设计者赵双女士,以及为“风景+风景-”项目做出贡献的所有朋友们。本书的缺憾与错误,还望读者批评。
王征 2025年10月于银川
王征,男,1962年4月生人。曾担任美国波特兰摄影节指导专家、亚特兰大摄影节专家见面会指导专家、美国“Critical Mass”担任专家评委、全国影展评委、全国青年影展评委等。第四届、第五届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的总策展人。拍摄完成的大型纪实摄影专题“永远的西海固”,先后在荷兰那顿国际摄影节、法国尼斯国际摄影节、亚特兰大摄影节、美国休士顿摄影节、美国旧金山摄影周、法国巴黎中国之家、中国台湾国父纪念馆、北京宋庄艺术馆、广州双年展等地举办 40 余次展览。主要学术出版物有:《中国摄影家王征—寂寞生灵》、《中国当代摄影名录·王征》、《摄影中国 1956—2006》、《像说》、《非像说》、《隐没地—上圈组文学与影像越界实验》、《乾坤湾—陕北单纯视觉与文化利用影像实验》、《华山论—新风景影像实验》、《显影》、《非常像—艺术家手机影像实验》、《影子的影子》、《山北象》、《实相慕》、《周章相》、《清水河》等。
)
)
)
)
)
)
)
)
)
)
)
)
)

行业分析报告】市场规模、供需态势及发展前景预测(2025版)(六偏磷酸钠与三聚磷酸钠的区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