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呼和浩特发布)
东方电气的高端装备支撑绿电输送
双杰赛都的智能产线刷新制造效率
正耐电气的绿色生产践行生态理念
中翼低空科技的植保无人机
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新动能
……
近年来
呼和浩特以
“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为核心路径
推动装备制造业
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载体
2025年现代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预计产值突破100亿元
其中装备制造核心板块
产值贡献率超60%
成为首府产业升级的 “主引擎”
高端突破:锚定产业链顶端 夯实首府制造根基
“这台30兆乏分布式调相机,正是为内蒙古新能源基地量身打造的‘稳定器’。” 东方电气车间内,工程师的介绍道出了企业与首府产业发展战略的深度契合。作为扎根呼和浩特的龙头企业,其研发的45万吨/年大型氨合成塔等装备打破行业纪录,分布式调相机更实现4500米高海拔稳定运行,完美适配呼和浩特打造 “风光氢储车” 一体化基地的需求。
高端化突破同样体现在新兴领域。2025年8月,航天经济开发区企业中翼低空科技组装生产的首架XY-4-40植保无人机顺利完成组装测试并正式下线,成为低空经济装备制造的重要成果。这种突破源于全市政策的精准赋能,依托《呼和浩特市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十条政策措施》,东方电气与航天科工六院等本地科研力量协同创新,其风电装备已纳入航天经济开发区 “火箭发动机配套产业” 体系。目前该企业高端装备已适配大唐蒙西托克托200万千瓦新能源外送项目等国家级工程需求,相关设备可使绿电输送损耗降低12%,为全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跃升至39.58%提供关键支撑(截至2025年6月底,全市电力总装机达2095.75万千瓦,其中风电471.4万千瓦、光伏238.1万千瓦)。
智能赋能:数字工厂标杆 激活产业转型动能
双杰赛都的数字化车间里,光伏支架生产线的机械臂每60秒完成一次精准成型,MES系统实时显示着跨厂区生产数据。这个总投资100亿元的项目,不仅创造了首府 “一年投产” 的落地速度,更凭借 “先进级智能工厂” 认证成为呼和浩特数字化转型的标杆。
“依托市级智能化改造专项奖补政策支持,加速了六大系统的落地。” 企业总经理李青松的话道出关键。呼和浩特将工业数字化转型纳入 “六大产业集群” 重点任务,2025年实施先进制造业项目302个,年度投资达442亿元,通过政策引导推动企业搭建智能体系。企业运营数据显示,转型后人员效率提升30%、按时交付率增长30%,实现跨越式发展。其生产的智能储能系统已应用于北斗应用产业园,与天启星联的卫星物联网项目形成 “智能装备+数字服务” 的协同效应,更计划通过二期500kV超高压变压器项目,填补自治区高端电力装备空白,助力首府建成华北电力电气装备枢纽。全市更通过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获批低息贷款近10亿元,工业技改投资增速翻番,居自治区首位。
绿色转型:践行生态理念 构建可持续制造体系
正耐电气的绿色车间里,焊接烟尘经智能净化系统消弭于无形,节能电机驱动的生产线正加工着无氟绝缘环网柜。这家企业凭借全流程绿色管控跻身市级绿色制造试点,2025年下半年更推动生产环节向 “数字化全流程管控” 转变,预计整体效能再提升5%。
其发展轨迹正是首府绿色制造战略的生动实践。截至2025年3月,呼和浩特已建成31家国家级绿色工厂、2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数量均居全区第一,同时推动50项节能技术改造项目,节能量近30万吨标准煤,实施19项节水技术改造项目,节水量近339万吨。此外持续引导企业实施节能改造,正耐电气不仅采用可回收原材料,更通过绿色供应链带动5家上下游企业协同减排,其环保设备已应用于土默特左旗 “北斗+智慧农业” 项目,助力农田灌溉能效优化。
全域协同:政策筑巢引凤 打造产业生态高地
多家企业的蓬勃发展,背后是呼和浩特 “全域布局、重点突破” 的产业策略。全市以重点产业园区为核心承载,联动航天经济开发区等平台,构建 “核心区研发制造+全域场景应用” 的产业生态。
政策层面更形成全链条支撑:市级层面针对 “三化” 转型企业推出专项奖补,2024年已为近百个企业和项目兑现约1亿元工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建立 “产学研用” 联盟,推动企业与内蒙古大学等高校深化科研合作。截至2025年5月,全市已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5家、创新型中小企业303家,装备制造相关企业数量持续增长,逐步形成电力装备、航天配套、新能源装备三大产业集群发展雏形。
企业的积极实践
也是呼和浩特装备制造业
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随着2025年
总投资969亿元的
107个重点项目持续推进
呼和浩特
正加速从 “制造重镇”
向 “智造高地” 跨越
丨来源:青橙融媒(记者 孙岳龙)图片来源于张伊焘、许婷
丨校读:刘莎
丨责编:李雨洋
丨审核:李霞
丨终审:前达门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