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苹果高管一句“can do”的评价,背后是中国制造企业从代工厂到创新合伙人的蜕变之路。
十月的泰州,微风中已带些许凉意,但蓝思精密的工厂内却气氛热烈。苹果首席运营官Sabih Khan站在生产线旁,仔细观察着每个环节,最终对陪同的蓝思科技团队说出了这样一句话:“蓝思科技最令人感慨的,是‘can do’能力。”
“无论面对任何困难,周董和蓝思团队都会尽一切办法来解决。”Sabih Khan补充道。这句看似简单的评价,背后是蓝思科技自2006年成为苹果首批供应商以来,近二十年的技术创新与不懈坚持。
在消费电子行业整体承压的2025年,这样的认可来之不易。而蓝思科技,这家曾经被贴上“苹果代工厂”标签的企业,正悄然完成从代工厂到创新“合伙人”的蜕变。
“Can Do”精神,从玻璃盖板到金属机壳的跨越。
2026年,蓝思科技做出一个重要决定,收购金属机壳生产厂商蓝思精密。
这一决策在当时并未引起太多关注,但五年后回头看,却展现了蓝思科技的前瞻性布局。
蓝思精密并非普通企业。被收购前,它已是iPhone、MacBook等产品的供应商,其母公司可成科技更是全球第一大笔记本电脑金属机壳供应商。通过这次收购,蓝思科技不仅进一步深化了与苹果的绑定,更补齐了金属件短板,实现了玻璃与金属结构件的协同发展。
收购后的整合效果立竿见影。蓝思科技推出的3D金属机壳玻璃后盖,以“内凹外凸”的复杂精密结构和特殊工艺,完美适应了旗舰机的需求。这种创新设计不仅提升了产品美观度,更优化了手机的结构强度和使用体验。
2024年,蓝思科技在全球消费电子精密结构件及模组的市场份额达到约13%,排名全球第一。这一成绩的背后,是蓝思科技对技术创新的持续投入和对客户需求的深度理解。
业绩增长背后的业务结构。
2020-2024年,蓝思科技营收从369.39亿元上升至698.97亿元,几近翻倍。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329.6亿元,同比增长14.18%,在消费电子行业整体增长放缓的背景下,这一表现堪称亮眼。
从客户结构看,2024年蓝思科技来自苹果的营收为345.66亿元,占比为46.45%。虽然苹果仍是最大客户,但相较前几年已有所下降,反映出公司客户多元化的成效。
2025年上半年,蓝思科技毛利率为14.22%,与歌尔股份、立讯精密等“果链”企业相当。但如果拉长时间轴,公司的毛利率实则呈下滑趋势。
这一现象背后,是蓝思科技为拓展业务边界而进行的战略性投入。
2025年上半年,公司投资现金流为-50.2亿元,主要原因是将资金用于建厂,同期公司的资本开支达到42.6亿元。新兴业务的前期投入与盈利尚未完全释放,形成了暂时的“投入产出悖论”。
2026年收购蓝思精密时,公司形成了29.7亿元商誉。截至2025年上半年,蓝思精密仍然是公司账上唯一一家形成商誉的并购企业。体现了收购策略的谨慎,也反映了对蓝思精密盈利能力的认可。
“果链”企业的十字路口,三巨头的不同选择。
“果链”企业的焦虑感,在2022年歌尔股份被“砍单”事件中显露无遗。当时,歌尔股份因暂停生产一款智能声学整机产品,计提了17.83亿元的资产减值,导致当期净利润大幅下滑59.08%。
这一事件为所有“果链”企业敲响了警钟:过度依赖单一客户的风险。
1.苹果销量下滑或采取供应链分散策略,可能导致供应商营收骤减。
2.大客户议价权过高加上消费电子价格内卷,持续挤压企业毛利率。
分道扬镳的转型路径。
面对共同挑战,“果链”三巨头选择了不同的转型路径:
立讯精密选择深耕“果链”,同时以资本手段寻求新增长曲线。2024年,立讯精密实现营收2687.95亿元,来自苹果的销售额占比超七成。2022年,公司斥资百亿收购奇瑞股权,布局汽车整车制造等业务。
歌尔股份则从“声学霸主”走向“智能硬件平台”,通过押注AI、XR等智能硬件业务,绑定Meta、Pico、索尼等客户探索新市场。
蓝思科技则采取资产扩张的策略,将精密制造能力从消费电子向车载、智能终端领域延伸。这一选择虽然短期内对利润率造成压力,但长期看有望建立更稳固的业务根基。
第二增长曲线,从智能汽车到AI眼镜。
智能汽车业务的喜与忧。
将“玻璃”的优势迁移到智能汽车,是蓝思科技的重要战略方向。2024年,公司在全球智能汽车交互系统方案的市占率高达20.9%,稳居第一。
2025年上半年,蓝思科技智能汽车与座舱类实现营收31.65亿元,占总营收的9.6%;但只实现3.12亿元的利润,在总利润中占比仅为6.65%。
这一数据揭示了新业务面临的挑战:
1. 量产初期产能爬坡造成的成本高企。
2. 新能源车价格战传导至上游利润压缩。为提升盈利能力,蓝思科技正将业务矩阵拓展至仪表盘、B柱、C柱、充电桩乃至域控制器模组等更高价值的领域。
2025年2月,蓝思科技成功与头部AI眼镜企业Rokid达成合作,完成了从镜架、镜片、功能模组到全自动组装线的全链条生产。截至5月,这款AI眼镜的全球预售订单已突破25万台。
AI眼镜作为消费电子领域的新兴品类,兼具了技术创新与市场潜力。一旦实现规模交付,有望显著提升公司盈利能力,成为摆脱苹果依赖的重要一步。
面对转型期的挑战,蓝思科技创始人周群飞展现出坚定的信心:“没有不景气的市场,只有跟不上的思想。”她曾多次公开强调,做好先进制造业要内外并举,企业自身要注重研发和创新环节。
在周群飞看来,蓝思科技的竞争优势不在于规模,而于对技术的深度理解和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的能力。“我们始终相信,制造业的核心是不断创新、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蓝思科技的目标不是做最大的代工厂,而是成为客户最信赖的创新伙伴。”
这种长期主义的思维,指引着蓝思科技在转型道路上稳步前行。
言西认为蓝思科技的转型之路展现了传统制造企业的智慧与勇气。
在全球化格局重构的当下,蓝思科技的“can do”能力恰恰是中国制造业最宝贵的资产。它不仅仅是响应客户需求的速度,更是一种系统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源于对技术的深度掌握、对生产工艺的持续优化,以及跨部门协作的高效执行力。
蓝思科技从消费电子向智能汽车、AI眼镜等领域的拓展,是应对行业变化的必然选择。但转型过程面临的挑战不容忽视:
汽车电子与消费电子虽同属制造业,但在技术标准、供应链管理、产品可靠性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蓝思科技需要快速适应新领域的技术要求。2025年上半年50.2亿元的投资现金流流出,反映了转型的高成本。如何平衡短期利润与长期投入,是管理层面临的考验。
无论是智能汽车还是AI眼镜,都已聚集了大量实力雄厚的竞争者。蓝思科技需要找到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从投资角度看,蓝思科技正处于业绩与估值的重构期。
1.公司在消费电子领域的龙头地位稳固,苹果供应链的份额保持稳定。
2.新业务的成长性尚未完全体现在估值中。
短期内,公司的毛利率可能继续承压;
但长期看,如果新业务能够实现规模盈利,将打开新的成长空间。
投资者应重点关注几个指标:苹果订单的变化、智能汽车业务的利润率改善情况、AI眼镜的交付进展以及资本开支的回报效率。
从代工厂到创新合伙人的蜕变。蓝思科技的奋斗,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回望苹果高管访问蓝思精密工厂的这一场景,其意义远不止于一次普通的供应链考察。这是对蓝思科技技术实力的一次认证,也是对中国制造业升级的肯定。
放大来看,当国外企业发现产业“转移”和“回流”都面临实际困难时,中国再次证明了其不可替代性。不仅因为有完整的产业链配套,更因为有如蓝思科技这样具备“can do”精神的企业。
从玻璃盖板到AI眼镜,从消费电子到智能座舱,蓝思科技的每一步都在撕掉“苹果代工厂”的标签,向“精密制造创新者”转型。这条路径并非坦途,却代表了中国制造业向上突破的必由之路。
注:(声明:文章内容和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