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箭头指向苍穹,准备启程,神舟二十一号的船箭组合体已经矗立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发射区,静待一声令下,准备飞向太空。
10月24日早上,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总装测试厂房大门缓缓打开,搭载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一火箭,在活动发射平台的托举下,稳稳驶向发射塔架。
这枚近60米高、重达40多吨的船箭组合体,沿着1.5公里长的无缝钢轨平稳行驶,最终精准地就位。
这一刻,标志着神舟二十一号任务正式进入了发射准备阶段。
神舟二十一号的发射已经进入倒计时。
根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的介绍,发射场的设施设备状态良好,接下来的工作将按照计划开展,包括发射前的功能检查和联合测试等。
“从之前的测试结果来看,各系统的状态非常良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赵磊表示。
发射团队已对发射区的地面设备进行了充分的检查、检测和运行考核,为即将到来的发射做好了充分准备。
此次神舟二十一号任务采用了“滚动备份、打一备一”的模式,这一保障措施在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中,已成为确保航天员安全的重要手段。
在神舟二十号任务期间,神舟二十一号的船箭组合体就已经进入了待命状态,承担着应急救援的任务。
神舟二十一号的航天员团队已经于10月24日到达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他们将参与后续的发射演练,与各个系统配合,完成从待发到发射的整个过程。
尽管官方尚未公布具体的乘组名单,但这一信息确认了乘组已进入临战状态。
早在2025年3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就曾透露,神舟二十号和神舟二十一号的航天员乘组已经选定,并开始了相关的训练。
按照中国航天的惯例,航天员的姓名通常会在发射前48小时的新闻发布会上正式公布。这项保密措施的目的是减少外界对航天员及其家庭的干扰,让乘组能够心无旁骛地准备任务。
从过往的任务来看,神舟二十一号的乘组很可能延续“以老带新”的模式,由经验丰富的航天员担任指令长,带领第三批航天员一起执行任务。
在神舟二十一号即将发射之际,中国空间站也正在为迎接新乘组做准备。
据了解,中国空间站已于10月17日进行了首次变轨调整,抬升了轨道高度,为飞船的对接创造了最佳条件。这一调整使得空间站近地点的高度提升了大约4.7公里,远地点的高度则抬升了约9.2公里。
轨道调整是空间站运营中的常规操作,特别是在载人飞船发射前,通过调整轨道,确保对接窗口处于最佳状态。
神舟二十一号发射后,将与在轨的神舟二十号乘组进行轮换,目前,神舟二十号的航天员陈冬、陈中瑞和王杰依然在空间站紧张工作。
在国庆期间发布的视频祝福中,他们明确表示正在为新乘组的到来做准备。
根据计划,两个乘组的交接工作大约需要一周的时间。期间,将有六名航天员同时驻留在空间站内。这是自问天实验舱发射以来,中国空间站首次实现了常态化的航天员轮换模式。
问天实验舱配备了三个睡眠区和一个卫生区,再加上天和核心舱的组合,使得空间站能够同时容纳六名航天员在轨生活和工作。
当神舟二十一号发射在即,中国空间站的国际合作也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据悉,巴基斯坦的两名航天员将于2025年10月来到中国,开始为期一年的系统培训。这意味着,在2026年,我们将见证历史性的一刻——巴基斯坦航天员将首次进入中国空间站。
这将是第一位进入中国空间站的外国航天员。
根据中国与巴基斯坦于2025年2月28日签署的合作协议,巴基斯坦方面选派了两名航天员候选人。经过培训后,最终只有一人能够进入空间站执行任务。
这意味着,在两名候选人中,最终将通过竞争选拔出最优秀的一位。
这名幸运的巴基斯坦航天员将以载荷专家的身份参与飞行任务。在轨期间,除了完成日常工作外,他还将专门负责巴基斯坦方面的科学实验。
巴基斯坦航天员的到来,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国际化进程的开始。随着合作机制的成熟,未来将有更多国家的航天员访问中国空间站。
中国空间站未来将从目前的三舱位扩展到六舱位,这意味着空间站的实验资源和驻留能力将大幅提升,为更广泛的国际合作提供了可能。
届时,或许我们能看到更多的外国航天员与中国航天员共同在轨工作,真正实现“太空命运共同体”的梦想。
中国空间站的界面和操作指令目前均为中文,因此巴基斯坦航天员来华培训的第一关就是要克服语言障碍。此外,他们还需要学习空间站的系统操作、科学实验流程等专业知识。
目前,巴基斯坦方面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征集科学实验提案,经过筛选,最终确定将带入空间站的实验项目,目前已有300项实验入围候选名单。
当神舟二十一号的火箭划破夜空,中国航天又将书写新的一页。而更令人振奋的是,这仅仅是一个开始——2026年,巴基斯坦航天员将踏上中国空间站,执行为期大约一周的太空任务。
从神舟二十一号的任务准备,到巴基斯坦航天员的培训计划,再到空间站未来的发展,每一步都体现了中国航天开放、合作和共赢的理念。
浩瀚星空,无尽探索,中国空间站正在缓缓向世界敞开大门。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