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广网天津10月30日消息(记者韩雨晨 实习记者华子今)当西青大地的晨曦流转,重大项目的活力已随晨光一同苏醒:车间里的智能机械臂精准作业,流水线上的产品随传送带不停流转;工地上的钢结构在阳光下勾勒出清晰轮廓,建设者们正为新厂房落成加速推进;高铁站旁的综合体内,医疗诊室的灯光温暖明亮,民生服务的温度悄然蔓延……
从产业升级的强劲势能,到智能制造的澎湃动能,再到健康福祉的脉脉温情,一批批重大项目正合力推动西青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加速奔跑,谱写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崭新篇章。
织密“智能网” 协同发展破新局
智能备料仓自动调配料件,SMT产线高速贴片,机械臂精准完成组装——在位于西青区张家窝镇的经纬恒润天津新工厂内,每20秒,一个物理区域控制单元(ZCU)便完成下线。
“看,这就是新工厂的效率。以往老厂的半自动化产线,每班需要11人,如今这条线最多只需要2人负责上料,产能却提升了30%到50%。”天津经纬恒润科技有限公司副厂长李新站在车间旁,眼中满是欣慰与自豪,“几个月前,第100万件ZCU正是从这里下线,将主要供给小米、吉利等国内头部车企,标志着我们在国内智能网联领域实现了从技术引领到商业落地的全面领跑。”
AGV机器人在智能备料仓自动调配料件(央广网记者 韩雨晨 摄)
这幅智能制造图景,正是西青区以重大项目激活产业动能的生动注脚。作为深耕汽车电子领域的科创企业,经纬恒润将北京研发总部与天津制造基地的协同优势,深度融入西青车联网、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土壤。“我们选择西青,不仅因京津冀交通网络带来的供应链便利,还因为这里完整的产业生态。”北京经纬恒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锋坦言,落户天津西青后,生产工厂积极开发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供应商,优化供应链条,在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缩短交货时间和提高交付绩效等方面持续扩大优势。
在西青区完善的产业链和广阔前景的“双背书”下,北京经纬恒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西青区挥下“大手笔”——2023年,总面积超过7万平方米的经纬恒润天津研发总部在天津南站科技商务区内投入使用;2024年,占地106.6亩、总投资10亿元的经纬恒润天津新工厂开业,规划的30条生产线中部分已高效运转,拥有的众多自主研发成果已应用于汽车电子的底盘控制、智能驾驶、智能网联等多个关键领域;2025年,经纬恒润“加码”6亿元,在西青区建设天津研发中心(二期)项目,打造集产品开发、技术预研、测试验证、办公管理于一体的综合性研发中心。
zcu生产线(央广网发 企业供图)
如今,新工厂已有40余条产线同时高效运转,2025年工厂年产值预计同比增长40%至50%。随着后续生产线全部投产,产能也将进一步释放。谈及未来规划,王锋满怀信心:“二期项目建成后,我们将进一步利用好西青区的产业政策支持,在天津南站科技商务区开展无人驾驶示范性运营,并加大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智能驾驶测评服务、高级别智能驾驶等领域的投入力度,围绕下一代汽车技术需求持续开展创新工作,为西青区乃至天津市相关产业紧密协同作出应有的贡献。”
锻造“创新链” 科技赋能开新篇
驶入西青区赛达工业园,占地135亩的元气森林(天津)饮料有限公司二期项目厂区正在如火如荼地施工中。塔吊林立间,钢结构主体已勾勒出清晰轮廓。“这里是元气森林在全国规模最大的生产基地,二期项目建成并完全投产后,一、二期合计年产值将突破10亿元,预计总产能超过15亿瓶。未来将辐射华北及东北等区域的市场。”元气森林(天津)饮料有限公司总经理顾雅蕾站在工地旁向记者介绍道,“而这里完善的产业配套和贴心的服务保障,是我们再次选择西青的关键。”
这份青睐并非偶然。2026年,元气森林(天津)饮料有限公司北方生产基地落地于此,成为了天津市首个“拿地即开工”的工业项目。“得益于西青区政府推出的投资项目审批代办‘交钥匙’工程和‘保姆式’服务,我们实现了从拿地到开工‘零时差’。”顾雅蕾回忆道,“这种‘西青速度’让我们敢将二期项目也安在这里。”
元气森林天津工厂产线(央广网发 元气森林天津工厂供图)
与二期工地相邻的一期厂区,早已是一派繁忙有序的生产景象。厂房外的玻璃幕墙在阳光照射下格外醒目,周边绿植与现代化厂房相映成趣,勾勒出自然与工业交融的画面。
步入厂区,生产线的运转节奏清晰可见,前处理、吹瓶、灌装、包装、入库……整套流程一气呵成。“这条生产线每小时能生产3.6万瓶饮料,同时整个生产过程都有严格管控:料液经过超高温瞬时灭菌处理,无菌的料液在无菌的环境里,灌装到无菌的空瓶里,再封旋上无菌的盖子,才能保障产品的无菌,这也是元气森林产品不添加防腐剂的秘诀。”顾雅蕾告诉记者,元气森林与国产设备厂商合作,研发出“PET瓶高速吹灌旋一体化无菌灌装设备及产线”,打造出中国首套“含气无菌吹灌旋一体设备”,实现了国产化替代。目前,该技术杀菌能力达到log6等级,使得元气森林每一百万瓶饮料中被微生物影响的概率不高于一瓶。
全自动无菌生产车间的参观走廊(央广网发 华子今 摄)
漫步于这座花园式工厂,绿色发展的脉搏与智能制造的韵律和谐共振:屋顶光伏板可以持续提供清洁电力;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浓水用于浇灌植被、清洗路面……2022年,工厂顺利通过SGS(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废弃物零填埋”体系钻石级最高等级认证,2023年获评“天津市绿色工厂认证”。
“项目二期正在续写项目一期的精彩。”顾雅蕾望着施工中的厂房,眼里满是憧憬。元气森林天津二期项目正以“零碳工厂”为标杆,让智能制造与绿色低碳并行,创新与开放交织,为西青区高质量发展注入蓬勃生机。
构建“健康圈” 民生福祉提质效
站在天津南站北广场举目远眺,一座“健康巨舰”揽入眼底。总投资50亿元、总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的天津南站鹏瑞利国际健康商旅城,作为国内首家融合医疗、养老、酒店与高铁的TOD综合体,项目自2024年下半年陆续开业以来,已逐渐成为西青区大健康产业的新地标。
“项目落地西青南站片区一方面得益于西青区南站片区带来的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发展土壤,另一方面也与外商独资医院试点政策所契合。”天津鹏瑞利医院院长刘丹表示,从2018年拿地到2025年医疗群全面开诊,七年时间里,西青区多部门成立项目服务专班,以“站城一体”“产城融合”为发展理念,寻求合作契合点,并通过调研、现场办公等方式破解流程难题,最大限度满足鹏瑞利养老社区及医院特殊人群需求。
天津鹏瑞利国际健康城(央广网发 鹏瑞利医院供图)
踏入医院内部,暖黄色主调的空间里,浅色光洁地面映着嵌入式灯带的柔和光线。入口处的大型LED屏滚动展示着出诊信息,从导诊到康复每个环节都透着对患者体验的考量。家住西青区张家窝镇的王女士对此感受深切:“医生问诊特别耐心,护士也周到,环境又敞亮。从挂号到检查再到缴费取药,全程不过一个小时。”
作为全国首家外商独资三级综合医院,天津鹏瑞利医院与相邻的天津鹏瑞利康复医院、天津壹博鹏瑞利脑科医院和天津鹏瑞利颐康护理院,共同组成天津鹏瑞利医疗群,并与隔街相望的天津鹏瑞利康护社区形成一体,为患者提供了多元化医疗健康服务。
患者正在进行康复治疗(央广网发 鹏瑞利医院供图)
“非常好,慢慢走,不要急……”在天津鹏瑞利康复医院内,康复治疗师正轻扶着手扶训练器上的患者缓缓迈步,不时用手势示意其调整重心。窗外,高铁呼啸而过,为各地患者架起便捷通道,让他们在专业诊疗与贴心照护中,重燃康复的希望。
68岁的梁先生患有帕金森叠加综合征,之前又在家摔倒过一次,导致身边离不开人。“孩子们都在国外,我一个人既要做饭喂药,又得盯着他,家里经常忙成‘一锅粥’。”梁先生的老伴回忆起在北京居家照护时的经历摆了摆手,“2024年时我们抱着试试的心态来住了一个月。没想到护工比我还细心,在这里每天有康复训练,还有医生定期查房,我总算能睡个安稳觉了。”
目前,医疗群的四家医院共设1300张床位,重点打造心血管疾病诊疗中心、肿瘤防治中心、骨科、耳鼻喉科、泌尿科、口腔科、皮肤科、内科和外科、康复科、神经外科等特色科室,还设有国际部,为患者提供定制化医疗健康服务,目前已接待国际患者百余人。“医院已正式开通异地医保直接结算功能,辐射效应更加显著。”刘丹补充道,特别是天津鹏瑞利医院目前有10%以上的专家来自北京,这种人才流动的便利,也正是毗邻天津南站区位优势赋予的独特红利。
此外,鹏瑞利健康商旅城三大业态——医疗、养老、酒店,既各自独立又深度融合。“养老社区居民是医疗基础门诊量的贡献者,医疗是养老社区的保障,酒店为养老家属提供聚会场景。三大业态深度协同,形成医康养护文旅综合体。”刘丹表示,未来,医院还将与本地服务类企业合作,推动医疗旅游业发展同时,助力完善西青区健康产业生态链。
在西青区的发展蓝图上,重大项目如点点星火,正连成燎原之势。智能制造的精度、绿色发展的底色、民生服务的温度,在此交织成蓬勃图景。在这片热土上,一个更具活力、智慧与温度的西青,正阔步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
)
)
)


)
)
)
(下颌骨后缩怎么判断))
)
)
)
)
(小红书虚拟网红))
](/img/68.jpg?text=如何将视频从三星传输到计算机 [7 种方法](怎么把做好的视频变成三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