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数字创新提升思政教育活力(红色文化数学手抄报) 99xcs.com

□ 刘 培

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吸引力,关键在于找到与青年一代同频共振的“语法”。在数字化背景下,这种“语法”的核心正是数字技术。将数字技术深度融入红色文化,绝非简单地为传统内容披上科技外衣,而是一场从叙事方式、体验模式到传播场域的全面重塑。打通红色基因传承的“最后一公里”,让承载着初心与使命的宝贵资源,从静态的教材和纪念馆中走出来,转化为可感知、可互动、可共鸣的鲜活生命体,让其在双向的“互动”和立体的“沉浸”中引导青年学子自觉完成文化认同和价值塑造,使思政教育真正实现润物无声、内化于心的效果。

环境重塑:构建沉浸式、智能化的红色文化传播场域

构建数字化环境,旨在使红色文化能触手可及、浸润人心。各高校应搭建强沉浸感的虚拟实践教学平台,深度开发具有交互性的虚拟体验课程。例如,设计“红军长征”VR模拟程序,让学生能看到雪山草地的艰险,从而深刻体会红色文化中蕴含的奉献精神;探索构建基于“元宇宙”概念的红色教育空间,让学生以虚拟化身进入数字复原的各大红色历史场景中,与思政课教师、其他同学一起聆听讲解、参与主题讨论,形成一种跨越思政课堂的红色文化学习社区,拓展高校思政教育时空边界。

除打造虚拟平台外,各高校需提升线下实体空间的智能化水平,以实现虚实融合。具体而言,可以建设智慧思政教室,配备多屏互动系统、无线投屏与分组研讨设备,为基于数字化红色文化资源的思政教学和小组协作学习提供硬件支持。借助此类设备,学生可以同时在不同屏幕上分析同一红色历史事件的不同数字档案。革命纪念馆、博物馆也应当引入智能导览系统与互动装置,支持学生通过手机扫描展品即可获得扩展的多媒体资料,同时,设置互动答题墙、数字签名留念等设施,引导学生将传统的被动参观转变为一场充满趣味的主动探索之旅,提升思政实践教学吸引力。

内容创新:创作互动式、精品化的红色文化数字IP

数字化内容创新要着眼于将宏大的历史叙事转化为青年学子喜闻乐见的“故事”,并赋予其互动性。各高校需集中优势力量,系统性开发思政教育数字资源库,实现红色文化内容的现代化表达。例如,打造“红色文物会说话”“党史风云”等系列化、品牌化微视频课程,采用动态图表、历史影像与专家点评相结合的方式,适应青年学子碎片化学习习惯和偏好;结合教学内容和育人目标积极开发互动游戏,将其有机融入思政教学环节,由思政教师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和游戏过程中深刻理解革命历史的复杂性、必然性以及革命先辈的智慧。

各高校应致力于活化校本与地方红色资源,增强思政教育亲和力与针对性。通过系统梳理本校历史上的革命先烈、英雄人物,为其建立包含生平、手稿、影音资料的数字化档案库,制作“校友红色足迹”电子地图,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红色基因与自己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此外,鼓励学生借助无人机航拍、VR全景相机等技术,记录和讲述当地特色的红色革命故事,联合主流媒体和专业人士共同创作“我的家乡红色印记”纪录片作品,实现思政教育与社会实践、乡土情感培育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推动红色文化落地生根。

同时,打造新媒体传播矩阵,实现红色文化的精准推送与日常浸润也不可忽视。各高校可安排专职辅导员负责运营思政教育类微信公众号、B站账号、抖音账号等,实现内容发布的分众化、差异化。例如,B站账号可侧重深度历史解读;抖音账号侧重于一分钟党史故事等轻量化内容。要利用好各平台的算法分析技术,实现内容精准推送。如向军事爱好者推送经典战役解析、向文学爱好者推送红色诗词赏析等,实现“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教育,让红色文化如春雨般润物无声地融入高校思政教育。

模式变革: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混合式教学范式

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吸引力的关键在于教学模式的根本性变革。通过创新教学方式,使数字技术真正成为重塑思政课堂、活化红色内容的催化剂,实现从“教师为中心”的知识灌输转向“学生为主体”的价值探寻与情感共鸣。传统红色文化思政教育常因时空阻隔而缺乏现场感。新模式下各高校可利用数字化平台,将线上自主探究与线下深度体验有机结合。线上,学生不再被动阅读文本,而是在思政课教师安排下,结合课堂教学任务借助数字档案库,自主搜集相关学习资料,完成课前预习和内容梳理;线下,思政课教师可以基于对学生线上学习情况的掌握,设计情境扮演、虚拟实践和深度研讨环节,促进红色精神在学生心中的深度内化。这种翻转课堂模式能够使红色文化从静态的知识点变为可感知、可探究的鲜活场景,激发学生主动性和好奇心。

为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吸引力,思政课教师还可以选择项目式学习教学方法,即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运用数字技术创作红色文化作品,完成对其的价值引领和人格塑造。在项目完成过程中,学生为了生动讲述红色文化故事,必须深入研究相关历史背景、理解人物精神世界、内化红色文化内涵。此外,当学生看到自己创作的红色文化作品以各种形式在思政课堂上展示时,其所获得的价值感和认同感是传统考试形式所无法比拟的,此举不仅能切实推动思政教育“入脑入心”,还能有效增强思政课堂的亲和力与活跃度。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23YJC710062〉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