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角色的转型与重塑(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反思) 99xcs.com

□ 涂文俊 孙青

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推动教师角色从“知识传授者”向“学情分析师”深化转型。教师不仅需要传授知识,更需善于运用AI技术精准诊断学生的学习盲区,以此为基础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实施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行动的通知》明确提出:经过3至5年努力,教师数字素养全面提升,熟练应用数字化手段开展教育教学成为新常态,探索形成大规模因材施教和人机协同教学的有效路径。2025年世界数字教育大会所展现的智慧教育平台五级应用,初步构建了“师—生—机”协同共育的新模式,勾勒出了未来教师专业发展的蓝图。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及运用,正在重构未来教师教学能力。首先,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打破了传统的“经验型”教学模式。教师必须掌握数据分析、智能工具应用等新兴技能,借助大数据精准分析学生个体的差异化特征,从而调整教学设计并优化教学内容。其次,人工智能技术将提高未来教师育人效能。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教师教学中部分机械、重复性的工作,教师就有更多的时间来思考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方案。同时,教师通过智能工具实现教学资源的精准匹配,精准评估教学效果,帮助教师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学生个性化学业指导中,提升育人效果。最后,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协助教师打造智慧教学课堂。目前,已有学校开展实践,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时监测学生全周期学习状态。借助“AI助教”等智能教学助手,教师不仅可以精准生成学生数字画像,实现学情深度分析,更能据此制定个性化指导方案,动态优化课堂教学策略。

人工智能展现出替代教师的部分职能,也在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型。首先,加速了教师知识维度的转变,使其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综合性的教育引导者。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知识不足”现象越发明显,学生向智能体查询知识更便捷、更全面。因此,进一步推动教师知识维度的转型,让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和个性化教育的设计者,从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教育综合体”。其次,促进了教师职能的转变。人工智能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发生变化,课堂不再是获取知识的来源。人工智能与教学过程的融合,重塑了教学模式和教学环境,导致了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协作者和综合能力的指导者。再次,助推了教学模式的转变。借助人工智能,教师能够实现个性化教学,根据学情分析和学习反馈信息来拟定方案,从而推动教学模式从“一刀切”向“个性发展”的转变。通过“师—生—机”三方协同,教师角色更加多元,教学效果显著提升。

教师职业将呈现多元化特征,成为“人—机协同”跨领域教育的设计者和实践者。这一转型不仅体现在教学模式上,更影响教师的能力结构、角色定位以及教学场景。一方面,教师能力结构正在经历范式迁移。未来教师能力图谱或将包含数字技术的驾驭能力、跨学科知识的整合能力、技术迭代的适应能力以及智慧课堂的掌控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角色定位正在经历多维进化。未来,教师的角色将进阶为“人机协同”的架构师。这意味着教师需主导AI在教学全流程中的应用:在课前进行智能备课,在课中实现互动引导,在课后完成精准评估,从而系统性优化教学效果。此外,教学场景正在经历智能重构。未来,教师需要具备在智能场景中灵活切换的能力,才能设计“课堂学习—虚拟实践—岗位运用”三位一体的教学环境,实现知识传授与实践应用的深度融合。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虽无法取代教师,却正在深刻地重塑其教学模式,乃至重构整个教育的生产关系。在此背景下,教师需要同时扮演人工智能时代的“数字实践者”和教育改革的“引领者”角色。面向未来,教师发展应凝聚“技术维新”的共识,通过重构教育价值链,确保技术赋能而非替代,最终构建人机协同的智慧教育新生态。

(作者单位:豫章师范学院;本文系江西省教育规划重点课题“中国共产党百年教师培训政策演进历程研究”〈22ZD044〉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