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人形机器人行业报告:人形机器人催化丝杠国产化,优质企业乘势而上(2025人形机器人展会时间) 99xcs.com

今天分享的是:2025人形机器人行业报告:人形机器人催化丝杠国产化,优质企业乘势而上

报告共计:43页

人形机器人带火"精密传动神器":丝杠国产化加速,千亿市场待开启

随着特斯拉Optimus、国内多款人形机器人原型机的密集亮相,机器人产业正从概念走向产业化。鲜为人知的是,在人形机器人灵活的关节背后,隐藏着一个关键传动部件——丝杠。这种能将电机旋转运动转化为直线运动的"机械关节",不仅支撑着机器人的精准动作,还广泛应用于数控机床、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如今,受益于人形机器人的爆发预期,丝杠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增长机遇,而国产企业也在加速突破技术壁垒,抢占全球市场份额。

丝杠:从工业设备到机器人的"动力转换器"

简单来说,丝杠就像是机械系统中的"翻译官",负责将电机的旋转动力"翻译"成设备需要的直线运动。比如在数控机床中,它带动刀具精准移动;在人形机器人的膝关节、腕关节里,它控制肢体的屈伸角度。根据摩擦特性和精度差异,丝杠主要分为三大类:梯形丝杠、滚珠丝杠和行星滚柱丝杠,三者性能差异显著,适配不同场景。

梯形丝杠是最基础的类型,制造工艺简单、成本低,但传动效率仅24%-26%,寿命较短,更适合对精度要求不高的场景,比如普通物流设备、低端机床。滚珠丝杠通过钢球滚动传递动力,传动效率跃升至90%-96%,精度达到毫米级,寿命也大幅延长,如今已成为数控机床、新能源汽车转向系统的主流选择,国产化率已超过60%,能满足中端市场需求。

而行星滚柱丝杠则是目前的"高端款",它用螺柱型滚柱替代钢球,不仅传动效率接近滚珠丝杠,承载能力、寿命和精度还更胜一筹——其寿命可达滚珠丝杠的10倍以上,导程精度能达到微米级,转速最高可至6000RPS,尤其适合人形机器人、航空航天等高端场景。不过,这类丝杠技术壁垒最高,此前长期被欧洲企业垄断。

三大应用场景齐发力,丝杠市场空间翻倍

丝杠行业的增长,离不开下游三大领域的持续拉动:工业母机、新能源汽车和人形机器人,每一个领域都在为丝杠需求注入新动能。

在工业母机(数控机床)领域,丝杠是决定机床精度的核心部件之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金属加工机床市场规模约1935亿元,若保持3%的年均增速,到2030年,仅数控机床领域的丝杠与导轨市场规模就将达到130亿元。目前,国内中低端数控机床用滚珠丝杠已实现国产化,但高端机床仍依赖德国力士乐、日本NSK等海外企业的产品,随着国内机床企业向高端突破,高精度滚珠丝杠的需求还将持续增长。

新能源汽车则为丝杠开辟了全新应用场景。在传统燃油车中,丝杠并非必需品,但在新能源汽车的电动助力转向(EPS)、电子制动(EHB/EMB)、电子驻车(EPB)系统中,丝杠成为核心部件。以电子制动系统为例,每辆车需配备4个丝杠;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每车需1个丝杠。按照2030年全球汽车销量1.03亿辆、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60%测算,仅车用丝杠市场规模就将突破600亿元,成为丝杠行业的重要增长极。

最受关注的当属人形机器人带来的增量。根据行业测算,丝杠约占人形机器人价值量的19%,是除电机、减速器外的第三大核心部件。以特斯拉Optimus为例,其身体关节需14个行星滚柱丝杠,而灵巧手的每个手指关节还需微型丝杠,单台机器人丝杠用量可达30个以上。若按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产量超100万台、单台丝杠价值量逐步下降至万元级测算,届时仅人形机器人带动的行星滚柱丝杠市场规模就将超过450亿元,成为行业增长的"超级引擎"。

国产替代破局:从跟跑到并跑,企业加速布局

长期以来,全球丝杠市场尤其是高端领域,被欧洲和日本企业主导。在行星滚柱丝杠领域,2023年瑞士Rollvis、GSA两家企业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合计近60%,而国内龙头南京工艺、济宁博特的市场份额仅为6%和5%,国产替代空间巨大。不过,这种格局正在被打破,国内企业已在技术研发、产能建设上全面发力。

从技术突破来看,国内企业在丝杠加工工艺上不断追赶。丝杠制造的核心壁垒在于螺纹加工,目前主流工艺包括磨削、滚轧成型和旋风铣削。其中,磨削工艺精度最高但效率低,国内双林股份子公司无锡科之鑫已能生产加工精度达C2级的螺纹磨床;旋风铣削工艺兼顾精度与效率,汉江机床自主研发的九轴联动数控丝杠硬旋铣床,可加工硬度达62HRC的丝杠,精度达到C5级,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在企业布局上,多家国内企业已从传统零部件业务延伸至丝杠领域。北特科技依托汽车转向齿条的精密加工技术,在上海建设了丝杠小批量产线,并计划投资18.5亿元在昆山建设研发生产基地;五洲新春则将原风电轴承项目改造为丝杠生产线,总投资1.6亿元,同时拟再投15亿元扩产,覆盖行星滚柱丝杠、微型滚珠丝杠等产品;震裕科技已建成行星滚柱丝杠半自动产线,日产能达50套,产品已向国内机器人企业送样并完成小批量试制。

随着技术持续突破、产能逐步释放,国内丝杠企业正从"能做"向"做好"转变。从专利数据来看,2016年后中国行星滚柱丝杠相关专利申请量占全球比重逐年提升,截至2026年已达44%,远超德国的24.1%、日本的9.2%,为国产替代奠定了技术基础。

丝杠行业:小部件撑起大产业

作为精密制造的"毛细血管",丝杠虽不直接面向消费者,却串联起工业母机、新能源汽车、人形机器人三大战略产业。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制造业对精密传动的需求持续提升,丝杠行业正从"配套环节"升级为"核心赛道"。

对于国产企业而言,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化浪潮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方面,高端丝杠的加工仍依赖高精度磨床、特种材料等关键资源,部分设备和工艺还需突破;另一方面,国内庞大的制造业市场、快速迭代的机器人应用场景,为国产丝杠提供了试错和优化的土壤。未来,随着技术成熟度提升和规模化生产降本,国产丝杠不仅有望替代进口,还可能在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实现"弯道超车",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型再进一步。

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

报告共计: 43页

中小未来圈,你需要的资料,我这里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