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起李政道的名字,人们常会想到杨振宁,毕竟,他俩可是全球物理界熠熠生辉的“双子星”。
1957年,李政道和杨振宁因为宇称不守恒理论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彼时李政道31岁,杨振宁35岁,都是意气风发的当打之年。
这当然是两人的高光时刻。
1957年12月10日,瑞典斯德哥尔摩,李政道(左三)、杨振宁(左一)出席诺贝尔奖颁奖典礼。
而后两人因署名问题等发生矛盾,最后选择各自“单飞”,在工作中的交集就寥寥了。
二人的决裂传言,以及杨翁的结合,都让杨先生在舆论场中,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因为两件事确实都有争议度。
而李先生似乎是比较沉默的一个。
直到今年杨先生去世,我搜李先生的现状资料,才发现他已于2024年离开。
再翻李先生的人生故事,发现他除了诺奖的荣耀外,还为国内的物理学子及科学研究做出重要贡献。
而他和夫人秦惠䇹的故事,更是一个“一生一世一双人”的爱情传奇。
李政道和妻子秦惠䇹
生于乱世坚持求学的物理天才
李政道出生于1926年11月24日,生在上海的一个名门望族家庭,这是一个中西合璧、家境殷实的基督家庭。
李家祖籍苏州,李政道的曾祖父李子义,是苏州天赐庄博习书院的创建人之一,后该书院扩建为东吴大学,也是现在苏州大学的前身。
李政道自幼对数学和物理有独特爱好,4岁时开始学认字和心算加减法。
但他的求学之路并不平坦。
先是在上海读了2年小学,日军入侵之后,他跟随家人逃到英租界,在租界也被日军侵入后,李政道又逃难到浙江常山、江西赣州,各处都是碎片化的学习。
1943年,李政道考入迁址贵阳的浙江大学,后因车祸回到重庆休养,1945年转入西南联大。
李政道先后师从束星北、王淦昌、吴大猷等名师,奠定了他的物理学基础。
遗憾的是,多年颠沛流离的生活,让李政道从未取得过正式的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文凭。
1946年,受国民政府研制原子弹“种子计划”的派遣,李政道于9月2日出发赴美留学。
进入芝加哥大学学习后,因量子力学考试成绩突出,他被推荐给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物理学大师恩利克·费米,在恩利克·费米的赏识和帮助下,李政道成为正式研究生。
酷爱读书的李政道
期间,成绩优秀的李政道被芝加哥大学免学费,并授予“校级奖学金”。1950年6月,李政道以论文《白矮星中的氢含量》获芝加哥大学理论物理学博士学位,被誉为“神童博士”。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家中宗教氛围浓厚,但从小就崇尚自然科学的李政道,终生未曾信奉过宗教。
李政道是个“痴人”,常常痴迷于读书不能自拔。有媒体报道说,“他每天从早晨起床直到晚上休息,一直在读书。只要看见书,他什么事情都会忘到九霄云外。”
“一生一世一双人”的痴情先生
在感情上,李政道也是一个“痴人”。刚来美国留学时,李政道给自己定了一个10年计划,不在学术上取得大成就,就不能谈恋爱结婚。
不过爱情它来的时候,往往不在计划之内。1948年,李政道在火车站接同学时,对同来美留学的秦惠䇹一见钟情。
为了追求秦惠䇹,李政道又是写情书、又是减肥、又报舞蹈课,还体贴照顾因阑尾炎住院的秦惠䇹。
在他的真诚攻势下,秦惠䇹逐渐接受了他,两个年轻人在一起了。
1950年6月,李政道和秦惠䇹在芝加哥结婚。婚后,秦惠䇹为了让李政道在物理学领域大展拳脚,忍痛放弃了攻读硕士学位。
秦惠䇹主动挑起料理家庭的重任,拿出全部精力照顾&辅助李政道。
1957年,李政道和杨振宁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身着旗袍的秦惠䇹坐在领奖台下,泪光闪闪,为丈夫感到骄傲和自豪。
李政道和秦惠䇹的几十年婚姻,是和风细雨、甜蜜踏实、互相成就的几十年。
两人育有李中清、李中汉两个儿子,两个孩子,一个成了历史学家,一个成了化学家,分别在香港科技大学和康奈尔大学工作。
幸福人生也会遇风雨。1996年春,秦惠䇹被查出肺癌。李政道放下所有工作,日夜守候照顾妻子。
在最后的日子里,秦惠䇹和丈夫说,为什么她一个学家政的大学生,能够和一个物理学家相伴一生,就是因为她始终在努力理解他的世界。
李政道在给妻子看自己的诺贝尔奖章
“虽然看不懂公式,但我懂得你每一次突破时的喜悦,懂得你在深夜里踱步的焦虑。正是这份理解,让我心甘情愿为你付出一切。”
铺垫这么多,她真正想和先生商量的,是想把两人多年积蓄拿出来,帮助那些想出国留学的孩子。她的提议得到丈夫的极力认可。
1996年11月29日,在丈夫的陪伴下,秦惠䇹安静地走了。
李政道按照妻子遗愿,拿出全部积蓄设立“秦惠䇹与李政道中国大学生见习进修基金”,资助多名本科生走上科研路。
妻子走后,不少朋友劝他再婚,也有人为他介绍对象,但李政道都拒绝了。他的床头始终摆着妻子的照片,墙上挂着自己写的悼诗:“去岁此日君我笑,今日同时不见君。”
2024年8月,98岁的李政道在芝加哥离世。儿子按照他的意愿,将其骨灰带回苏州,与安葬在此的秦惠䇹合葬。
时隔28年之后,李政道在另一个世界与爱妻重逢。
助900多学生赴美深造的爱国伉俪
除了在物理学上的成就外,李政道对国家一个重大的贡献,就是设立了CUSPEA计划。
而秦惠䇹成立基金的遗愿,也和这个计划有关系。
周总理接见李政道
事情起源于1972年。中美关系破冰后,李政道带着妻子回国访问。在参观了一些科研院所之后,一种深深的担忧涌上他的心头。
因为当时国内的科研水平,和半停顿的运行状况,都让他极为“忧在心上、急在心上”。
1974年他们第二次回国,参观完复旦大学和芭蕾舞团后,李政道写下了《参观复旦大学后的一些感想》,并在北京请好友朱光亚看过转呈给周总理。
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他,一起参与接见的还有当时的“四人帮”成员,李政道和他们发生了比较激烈的辩论。
他坚持认为基础科学和培养人才,对国家的发展极其重要。“近代没有一个国家的成功,可以脱离科技”。
尽管阻力重重但他坚持推进。5月30日,在毛主席接见他时,李政道再次把建议提出——至少对于优异青年学生的教育,应该继续坚持并受到重视。
毛主席会见了李政道
毛主席同意了他的建议。
之后,李政道的建议交给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去实施。四年后,中科大成立了少年班。随后,全国各地不少大学也建立了类似的少年班。
1977年李政道再次回国时,他在中科大研究生院开了两门课,自己亲自授课。
1979年,李政道提出了“中美联合招考研究生(CUSPEA)”计划,由美国各大学出资招考中国优秀的学生赴美留学,使得中国学生也能接受世界最顶尖的科学教育。
这个计划得到了小平同志的支持。
小平同志和李政道有过多次会面
计划由李政道亲自设计,秦惠䇹是他最好的助手。为了推动计划顺利落地,李政道绕开美国正常的研究生招考流程,直接和各大学物理系联系,同时在国内组织笔试和面试,创设了一个全新的、暂时性的、公正有效的留学渠道。
在国内机构和美国、加拿大97所大学的支持下,十年间选送录取了915人,争取到由美方承担这些人在博士毕业前的全部近亿美元经费。
这些留学生刚到美国时,他们家就成了这些学子的接待站,秦惠䇹不厌其烦地帮这些学生找房子、办理入学手续等。
很多学生后来成为有名的科学家,为祖国做出不少贡献。
有媒体评价李政道说,这个天才,为其他更多的天才,打开了一扇门。
在这个计划实施过程中,秦惠䇹与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这也是为什么她在生命的最后,还不忘叮嘱丈夫继续关怀祖国大学生的成长。
李政道和妻子秦惠䇹
爱的模样有很多种,有雷电石火,也有相濡以沫,有磁与铁的彼此吸引,也有奋斗路上的相互成就,有患病时的患难与共,也有为共同事业倾力的同频共振。
李先生和秦小姐的爱情,则包含了上述所有。
大写的爱情,可以把一个人的追求,变成两个人的事业。
愿李先生和秦小姐的爱情故事,照亮更多世间的男男女女。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