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外语人才数字素养(提升外语能力) 99xcs.com

(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各抒己见】

  2025年9月30日是国际翻译日,今年的主题是“Translation, shaping a future you can trust(翻译,塑造可信的未来)”,强调翻译工作者在推动可信沟通、促进各方对话、把关人工智能生成文本和机器翻译质量方面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光明日报《语言文字》版近期刊发的翻译专题文章,聚焦数智时代大语言模型翻译及外语人才培养主题,引发笔者共鸣。面对数智浪潮,锚定教育强国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双重目标,亟须将“数字素养”提升为外语人才的核心能力。笔者以为,结合国际主流数字素养框架和我国话语建构与国际叙事需求,可将外语人才数字素养细化为“五维数字素养”,包括数据素养、人工智能素养、媒介与平台素养、安全与伦理素养、话语与叙事体系素养。具体实施中可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明晰培养目标是引领外语人才数字素养提升的首要任务。外语人才培养应切实将“五维数字素养”内化至人才培养方案。第一,具备数据素养,熟练利用数字技术获取跨语言数据,对其进行专业分析、核验与可视化转换。第二,具备人工智能素养,精通人机协同,高效运用提示词设计,确保内容生成的质量与效率。第三,具备媒介与平台素养,深刻理解海外主流社交媒体算法逻辑与社区文化,掌握多平台内容分发与受众运营策略。第四,具备安全与伦理素养,遵守各国法律法规,树立版权、隐私和数据安全意识,掌握合规发布原则。第五,具备话语与叙事体系素养,将数字工具与人文关怀深度融合。

集群式课程体系是提升外语人才数字素养的坚实根基。外语人才数字素养培养和提升,应主动打破传统课堂壁垒,构建涵盖“基础通识、专业核心、交叉拓展和创新实践”的四级课程群。基础通识类课程群围绕数字伦理、数据思维、人工智能基础与风险、跨文化数字沟通等内容,深化通识教育阶段内容,并与外语专业紧密结合。专业核心课程群围绕数字叙事与国际传播、人工智能辅助翻译与译后编辑、跨语数据处理与可视化、平台规则与运营等内容,构建“课程+方向”的融合培养模式。交叉拓展类课程群提供“外语+国际传播”“外语+跨境电商”“外语+区域国别研究”等课程,培养复合型人才;或开设“外语+计算机语言”“外语+人工智能”等专业方向课程。创新实践类课程群采用项目教学,开展多语种、多模态对外传播实训,如与媒体共建“中华优秀外译作品库”“国际传播案例库”等。

强化数字实践能力是推动外语人才数字素养转化的关键抓手。在人机共生的网络生态中,唯有通过人的反复操演、理解和反思,才能达成人机协同的最佳契合点。为提升外语人才数字实践能力,高校应不断强化“校级数字实践平台、学院工作坊与社会平台资源”通力协作的“三位一体”实践共同体。校级平台着力建设对外传播与语言服务数据平台,汇聚多语语料、翻译模板与国际传播案例库,为教学与科研提供真实数据与动态评测环境。例如,可建设“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多语数据库”,收录各领域优秀外译作品及相关传播数据,供学生进行数据挖掘与案例分析。学院工作坊可常态化开设“人工智能+语言服务”“跨文化内容生产”“国际组织话语”等主题工作坊,注重成果验收与反馈,确保实践质量。此外,可积极拓展与主流媒体、高端智库合作,共建实习基地与联合项目,建立涵盖项目策划、成果发布的成果转化通道。

健全多层次认证评价体系是衡量外语人才数字素养的重要手段。评定外语人才数字素养可结合集群式课程体系,出具不同阶段的数字认证证书,如通用数字素养层级证书和外语专业数字素养不同使用场景相应证书等。证书获取应注重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方面,应积累可追溯证据,如译后编辑记录、人工智能使用日志、产出内容人工智能修改痕迹、数据作品集(包含代码、图表、说明文档等)、平台运营报告等,全面反映学生学习过程与实践成果。结果性评价方面,可探索推出如“数字素养+国际传播能力”微证书,通过笔试、口试及作品展示等环节,考核学生数字工具运用、国际叙事和传播等综合能力。

锻造专业化教师队伍是提升外语人才数字素养的重要保障。要对标TPACK(技术+教学法+学科知识)框架,不断强化专业化的“数智外语”教师队伍建设。一是标准先行,及时发布外语教师数字素养达标指南与进阶标准,将数字技术、数字化教学法、专业知识数字化等核心能力编入教师岗位胜任力清单,为教师发展提供指引。例如,根据《教师素养能力框架》制定“外语教师数字素养能力框架”,详细列举不同级别教师在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工具应用、跨文化数字教学设计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二是分层培养,系统实施“全员轮训+骨干研修+名师引领”的培养模式,建设多层次资源平台,形成“问题发现—专题研修—成果产出”闭环。三是共同体赋能,建设跨学校的外语专业共同体,成立“数智外语教学创新实验室”,汇聚全国优秀教学案例,共同研发基于VR/AR技术的沉浸式语言学习场景,开发针对国家话语和叙事体系建构的多语种数字教材,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课程资源与教学工具包,为提升外语人才数字素养奠定基础。

  (作者:刘玲玉、李媛,分别系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