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陶瓷增材制造领域,“颗粒级配” 是决定光固化陶瓷 3D 打印(SLA 陶瓷)浆料性能与零件质量的隐性核心 —— 单一粒径的陶瓷粉末往往面临 “固含量低(<60vol%)、烧结收缩大(>20%)、致密度不足(<90%)” 的痛点,而通过不同粒径颗粒的科学搭配,可实现 “高固含量、低粘度、低收缩” 的协同效果。本文结合 12 年陶瓷科研与 300 多所高校实验室建设经验,详解颗粒级配的优化原理、3D 打印适配策略及实践价值,助力解决 “浆料流动性” 与 “零件性能” 的平衡难题。
1. 颗粒级配优化的核心原理:从 “单一填充” 到 “协同致密”
颗粒级配的本质是通过 “粗颗粒骨架 + 细颗粒填充” 的结构,最大化陶瓷粉末的堆积密度,其核心遵循 “Dinger-Funk 级配模型”(工业界常用的颗粒堆积计算方法),关键逻辑有三点:
• 粗颗粒(通常为 D50=5-10μm)作为骨架,占据浆料中的主要空间,决定堆积密度的上限;
• 中颗粒(D50=2-5μm)填充粗颗粒间的大孔隙,进一步提升堆积效率;
• 细颗粒(D50=0.5-2μm)填补中小孔隙,最终实现 “紧密堆积”—— 在我们的实践中,优化后的级配可将粉末堆积密度从单一粒径的 55% 提升至 75% 以上,为高固含量浆料奠定基础。
需注意:颗粒级配并非 “粒径越全越好”,过度添加细颗粒(占比>30%)易导致团聚,反而增加浆料粘度,因此需控制各粒径区间的比例平衡。
图1: 陶瓷颗粒不同级配方式的填充效果
2. 3D 打印场景下颗粒级配的核心目标:适配工艺与性能
光固化陶瓷 3D 打印对颗粒级配的要求,需同时满足 “浆料流动性”“成型精度”“烧结性能” 三大需求,具体目标可拆解为三点:
• 适配 SLA 浆料粘度:级配后的浆料需在高固含量(≥65vol%)下,将粘度控制在 800-2000mPa・s(剪切速率 100s⁻¹ 时),确保刮刀铺层无堆积、无气泡 —— 在服务清华大学某实验室时,我们通过级配优化,将氧化锆浆料固含量从 62vol% 提升至 70vol%,粘度仍稳定在 1500mPa・s;
• 降低烧结收缩:紧密堆积可减少浆料中的树脂占比,从而降低烧结收缩率 —— 传统单一粒径浆料收缩率常超 20%,而优化级配后可控制在 12-15%,成型精度提升至 ±50μm(适配精密零件打印);
• 提升致密度与强度:减少烧结过程中的孔隙生成,致密度可从 90% 提升至 96% 以上(以氧化铝陶瓷为例),弯曲强度同步提升 25%-30%(从 300MPa 提升至 375MPa)。
3. 陶瓷 3D 打印颗粒级配的具体优化策略与实践
针对不同陶瓷材料(如氧化锆、氧化铝、氮化硅)的特性,需制定差异化的级配方案,核心策略可分为 “粒径区间选择”“比例计算”“分散工艺配合” 三步:
(1)粒径区间选择:匹配陶瓷材料特性
不同陶瓷材料的烧结活性与打印需求不同,级配的粒径区间需针对性调整:
• 氧化锆陶瓷(常用于医疗、精密构件):烧结活性高,粗颗粒选 D50=4-6μm,中颗粒 D50=1.5-3μm,细颗粒 D50=0.8-1.2μm—— 细颗粒占比 20-25% 即可,避免过度团聚;
• 氧化铝陶瓷(常用于结构件、散热件):烧结活性中等,粗颗粒选 D50=6-8μm,中颗粒 D50=2-4μm,细颗粒 D50=1-1.5μm—— 细颗粒占比可提升至 25-30%,增强烧结致密性;
• 氮化硅陶瓷(常用于高温构件):烧结活性低,需更多细颗粒提升活性,粗颗粒选 D50=3-5μm,中颗粒 D50=1-2μm,细颗粒 D50=0.5-0.8μm—— 细颗粒占比 30-35%,同时搭配烧结助剂(如 Y₂O₃-Al₂O₃)。
(2)级配比例计算:基于 Dinger-Funk 模型优化
采用 Dinger-Funk 模型(公式:F(d) = \left(\frac{d}{D}\right)^n,其中 F (d) 为粒径≤d 的颗粒累积占比,D 为最大颗粒粒径,n 为分布指数),通过调整 n 值(通常取 0.25-0.4)优化比例:
• 当 n=0.3 时,粗颗粒(>5μm)占比 60-65%,中颗粒(2-5μm)占比 20-25%,细颗粒(<2μm)占比 10-15%—— 此比例适用于多数氧化锆光固化浆料,在我们的测试中,可实现 72vol% 固含量与 1600mPa・s 粘度的平衡;
• 若需更高致密度(如氧化铝散热件),可将 n 值降至 0.25,细颗粒占比提升至 20-25%,粗颗粒占比降至 55-60%,堆积密度可进一步提升至 78%。
(3)分散工艺配合:避免级配团聚
级配后的颗粒易因粒径差异产生分层或团聚,需通过工艺控制解决:
• 混合顺序:先加入粗颗粒与分散剂(如聚羧酸铵),球磨 12h 后再加入中颗粒,继续球磨 12h,最后加入细颗粒球磨 6h—— 分步混合可减少细颗粒附着在粗颗粒表面导致的团聚;
• 球磨参数:采用玛瑙球(避免金属杂质),球料比 4:1,转速 250rpm,总球磨时间 30h—— 在服务浙江大学某陶瓷科研项目时,该工艺可使级配浆料的团聚体粒径(D90)控制在 15μm 以下,确保 SLA 打印无堵塞。
图2:不同陶瓷材料颗粒级配比例与性能关联图
4. 颗粒级配优化的实践价值:解决行业核心痛点
颗粒级配优化虽不直接改变陶瓷材料的本质性能,却能通过 “工艺适配性提升” 解决陶瓷增材制造的三大行业痛点:
• 降低研发成本:级配优化后的浆料减少了烧结补料与零件报废率,在某医疗氧化锆种植体项目中,我们通过级配调整,将打印合格率从 75% 提升至 92%,研发成本降低 35%;
• 缩短周期:高固含量浆料减少了烧结时间(从传统的 8h 缩短至 5h),同时降低了后续加工需求,整体研发周期缩短 20-25%;
• 拓展应用场景:针对异形复杂结构(如多孔支架、微通道),级配优化后的浆料可实现 “高固含量 + 低粘度”,避免打印时的流挂或层间开裂 —— 例如 3D 打印氧化锆多孔支架时,级配方案使支架孔隙率稳定在 40-50%,同时保证抗压强度>100MPa,满足骨植入需求。
总结与未来展望
陶瓷 3D 打印的颗粒级配优化,是 “材料特性” 与 “工艺需求” 之间的桥梁 —— 其核心价值并非追求 “极致的粒径分布”,而是通过科学搭配实现 “浆料流动性、成型精度、烧结性能” 的协同最优。当前,该技术已在氧化锆、氧化铝等常用陶瓷中实现成熟应用,但在纳米级陶瓷(如纳米氮化硼)、复合陶瓷(如陶瓷 - 金属复合)的级配优化中仍面临挑战(如纳米颗粒易团聚、复合颗粒密度差异导致分层)。
未来,颗粒级配优化将向 “智能化” 方向发展:结合 AI 算法(如机器学习预测级配比例与性能的关联)、在线粒径监测技术(如激光粒度仪实时调整混合比例),实现 “按需定制” 的级配方案。在陶瓷科研与工程实践中,只有持续深化 “颗粒级配 - 浆料性能 - 零件质量” 的关联研究,才能进一步释放陶瓷增材制造的技术潜力,推动更多高端陶瓷构件从实验室走向工业化应用。
关于作者:本文由专注于先进陶瓷增材制造解决方案的 [昆山市奇迹三维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团队提供。我们致力于为科研与工业领域提供高性能陶瓷 3D 打印设备、材料及打印服务。
)
)
)
)

)
》筹备拍摄,聚焦网络安全保卫战(防线电影))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