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参观实验中心内的尖端“共享”设备。
西安冷电康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介绍冷等离子体治疗仪。
天枢航空产品展示大厅。
西安数合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介绍相关情况。
高校是城市创新的“智慧富矿”。如何让实验室里的论文变成生产线的产品,让科研成果化作服务产业、惠及民生的实物?这个答案藏在校地合作的生动实践里。
10月31日,中共西安市委宣传部组织中央和省、市级媒体走进西咸新区秦创原总窗口,见证一场“科技落地”的盛宴:从西安交大开放共享的高精尖科研设备帮助企业破解研发难题,到许德晖教授团队研发的“蓝色火苗”守护生命健康;从天枢航空的无人机“玩转”低空经济,到数合科技用AI为工业做“精准体检”……这些贴着“国内领先”“全国唯一”标签的创新成果,正从高校实验室走向生产生活一线,成为西安以校地融合激活创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注脚。
这个实验中心——
让高校院所企业用上高端科研设备
在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18号楼里,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实验中心设备运行的低鸣声始终不断——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仪探查材料表面微观成分,冷冻透射电镜捕捉微观结构细节,工程师们盯着屏幕上的数据分析曲线,忙碌却井然。这片1.2万平方米的空间,破解了科技企业“买不起、用不上”高端科研设备的困局。
作为科技创新的“硬支撑”,大型科研仪器常因价格高昂、维护复杂,成为中小科技企业的“创新拦路虎”。而西安交通大学这座总价值2.65亿元的“科研宝藏库”,打破高校设备“自用独享”传统,将101台套尖端设备变为“共享”资源,向省内外高校、院所及企业敞开大门。
这里不仅有西部唯一的真空互联平台,更有西北首台冷冻透射电镜、双球差校正透射电镜等“重器”,让企业在家门口就能用上高端设备。
“不只是用设备,更要帮企业解难题。”西安交通大学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实验中心副主任李莹的话,道出共享模式的深意。针对企业研发痛点,中心划分微区分析、无机分析、有机分析、物性分析四大功能板块,提供集分析测试、技术咨询、技能培训、方法创新于一体的“一站式”综合服务。
高级工程师刘佳梅常遇到“带着问题来,但却说不清要如何检测”的企业,“我们会帮着企业梳理需求,定制检测方案,让设备真正用在‘刀刃’上。”刘佳梅说。
支撑这份专业服务的,是一支34人的“硬核团队”,其中有19名博士、8名高级工程师,他们既是设备“操作手”,也是科研与产业的“链接人”,构建起“设备共享+技术支撑+检测认证”三位一体体系。
自2017年运行以来,该中心设备年均运转超2000小时,年服务超2万人次,年均测样量突破10万个,覆盖全校理工医学科及百余家校外科研院所和企业。
西安思摩威新材料借助这里的设备,摸清了柔性封装材料微观结构;5N高纯金属痕量杂质定量分析方法为陕西镁产业研制标准样品提供支撑;在全国率先开展环境四类新污染物检测技术研究与实际监测,成为地方生态治理的决策依据;真空互联实验与测试平台更为半导体、新能源等前沿研究开辟了新路径……一个个成果,印证着共享模式的价值。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仪器共享不仅降低了企业创新成本,更激活校地合作的“一池春水”。沣西新城与西安交大探索的“三池一机制”则是校地人才合作的另一典范——通过“学校招、企业供、政府助、协同用、多方赢”,建好人才池、资金池、项目池,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自2023年西安交通大学、西咸新区、沣西新城三方签约以来,已引进高层次人才116名,落地项目43个,成为全省校地合作的标杆。
这个教授团队——
让科研项目落地守护生命健康
42岁的许德晖教授有两个身份:西安交通大学副教授、交大二附院特聘教授以及西安冷电康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这两个身份的背后,是一段从高校科研走向产业落地,用“物质第四态”技术守护生命健康的故事。
2000年至2008年,许德晖教授在西安交大完成临床医学本科与遗传学硕士学业,2008年被公派至比利时攻读医学生物学博士。2013年初回到母校任教,恰逢西安交大刚成立全国首个等离子体生物医学研究中心,“我的医学背景有了大展拳脚的‘舞台’”,他欣然加入中心,开启科研深耕之路。
科研之余,创业的念头始终在他心中酝酿,却屡屡碰壁。“学术和商业是两种思维”,他坦言,要把科研成果变成产品,要跨越性价比考量、市场接受度等多重鸿沟,早期更要面对前景不明、资金短缺的困境。
直到2022年,转机来了——他带着“高能低温等离子体癌症治疗”项目参加秦创原西安国际创业大赛拿下第二名。秦创原鼓励高校科研人员创业的政策红利,让这项技术的商业落地有了可能。
乘着秦创原的“东风”,2022年11月,许德晖教授创办西安冷电康科技有限公司,这是全国首家专注于大气压低温等离子体技术设备研发及医学应用的企业。依托交大电气工程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与等离子体生物医学研究中心,10余年的科研积累有了转化“出口”。
很快,西咸新区沣东新城各级各部门的干部员工主动上门,在财务、税务、市场开拓上提供指导培训,助力企业快速成长。
等离子体又被称为“物质的第四态”,是由部分电子被剥夺后的原子及原子团电离产生的正负离子组成的离子化气体状物质。而冷等离子体是通过电场作用将能量加注在电子上,使电子能量很高、原子核能量很低,最终宏观温度接近室温的等离子体。它具备两大技术优点:既能突破真空腔限制,在常压下产生;又因温度接近室温,可直接作用于生物组织。
正是因为这些优势,等离子体医学得以诞生,其可广泛应用于消毒灭菌、皮肤病治疗、伤口愈合,甚至肿瘤治疗等领域。
在公司产品展厅,许德晖教授向记者演示了一款射流枪治疗柜产品:打开机器,射流枪喷出细小的“蓝色火苗”,“看着像火,其实不烫,长时间接触也只觉温和。”他说,若用于皮肤斑块治疗,几天后便能看到明显改善。“等离子体产生的多种活性物质共同作用,实现对病原体和病变组织的精准打击,同时刺激正常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如今,西安冷电康科技有限公司已成功研发出等离子空气消杀仪、等离子体射流枪、等离子沿面消毒装置、等离子体活化水装置射流枪及癌症治疗仪等产品,在空气净化、皮肤病治疗、伤口消毒愈合、晚期癌痛止痛等领域有良好应用。公司获得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认证,冷等离子体治疗仪还在全国多地的宠物医院得到应用。
“希望用‘物质第四态’的高维能量,让冷等离子体的‘灿烂火花’缓解病痛,普惠健康。”许德晖教授说,未来,他会带着团队加大在人体应用领域的研发力度,让这项技术走进更广阔的生活场景。
这个研发队伍——
让科研成果成为低空经济“新引擎”
走进能源金贸区秦创原·科创大厦的西咸新区天枢航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枢航空”),产品展厅里的无人机阵列让人眼前一亮:有便携的小型机和几米长的中大型机,它们是能扛下植保、环境监测、低空物流的“多面手”。
记者们的目光刚被一台折叠机翼的无人机吸引,该公司行政总监高海平就笑着迎上来,手指轻点机身说道:“机翼折起来能轻松放进后备箱,转运特别方便。旁边这个小的更灵活,手一抛就能加入集群,用于反无人机演练……”他语速轻快,像介绍老朋友般,把每架无人机的“绝活”说得明明白白。
高海平的自信与底气,源于企业与西北工业大学的深度“绑定”。企业背后是不一般的“智囊团”——它深深扎根西北工业大学的科研土壤,依托西工大高层次科研团队与成果转化优势,以打造航空航天等领域工业软件领军品牌为目标,为科研机构、工业部门等客户提供气动设计分析专业化、智能化的解决方案。
更让人惊喜的是,企业的研发队伍满是朝气,以长江学者张伟伟教授为带头人,3名教授、5名副教授领着20多名硕博士攻关,平均年龄才28岁,15个航空领域专业的人才聚在一起,让技术突破有了“加速度”。
自2026年成立以来,天枢航空把精力集中在四大系列工业设计软件研发上,每一款都戳中行业痛点:气动智能分析与设计软件一出手,就把设计分析周期大幅压缩;流固耦合预测软件能有效评估并解决气动弹性问题,帮企业省下不少试验成本;AI-CAE软件靠机器学习模型,既提速度又升精度;飞行孪生平台与智能控制软件,更填补了低空领域智能决策的空白。如今,天枢航空已形成10余项软件产品,与多家航空航天、能源领域头部企业达成合作。
为了让低空经济业务更完整,天枢航空还“孵化”出两个“小伙伴”:2023年成立的陕西天璇航宇,专做智能无人飞行器和飞控软件,从应急救援用的特种无人机,到物流配送的大载重机型,产品线覆盖城市管理、文旅等多个场景;2025年初刚起步的陕西星际航者,则瞄准低空人才缺口,把无人机操作、维修技术和职前培训融入课程,用“理论+实操”帮学员快速上手,找到好工作。
更值得关注的是,天枢航空还联合西安交大组建“智能流体力学”创新团队,通过创建智能风生成器实验室,解决传统风洞因造价高昂、占地大,中小机构和工业企业难以负担的痛点,为无人机行业风环境测试打开新路子。
从工业软件的“智慧大脑”,到无人机的“硬核身躯”,再到人才培训的“成长土壤”,天枢航空依托校地合作,把科研成果变成了低空经济的“新引擎”。
这个科技企业——
让AI普及工业检测各领域
在西咸新区能源金融贸易区,这家科技企业将人工智能机器视觉技术应用于工业无损检测领域,曾为火箭做“体检”的硬实力让记者们赞叹不已。
这家企业便是西安数合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它的成长故事,要从创始人杨涛的“跨界”说起。
42岁的杨涛是西北工业大学副教授,深耕人工智能与数据挖掘研究。实验室里的突破让他振奋,可“科研成果锁在论文里”的困境也让他遗憾。2019年,一次对接火箭燃料储箱焊缝检测的需求,成了他创业梦的起点——数月钻研出的检测算法,不仅通过评测,更让他看到广阔前景:“制造领域的金属焊接、复合材料检测,都用得上!”
那时,高端制造检测多靠人工,判断焊缝漏点全凭经验,效率低、精度差。杨涛萌生个想法:“造个‘智能医生’,让机器替人做检测!”借助人工智能,建立声光电磁反应与缺陷的映射关系,既能省人力,又能提精度。
2019年,数合科技注册成立。创业初期的日子并不好过:团队三四人在学校旁租房办公,虽研发出百余种检测算法,却不懂如何推向市场。“手握好宝贝,找不到买家”,杨涛这样形容当时的无助。
2022年9月,秦创原带着“服务换股权”的方案伸出橄榄枝——企业出让1%股权,换来税务、法务、投融资对接等“打包服务”。2023年3月,数合科技又享受到入驻新办公场地的补贴。“秦创原像‘全能高管’,帮我们搞定运营,我们终于能专心研发!”杨涛感慨道。
时至今日,数合科技自主研发的断层扫描成像系统入选工信部首批智能检测装备创新产品目录,成为《智能检测装备通用技术要求》国家标准起草工作组成员单位,拥有发明专利及软件著作权30余项。2025年1月,高端制造智能检测模型平台项目被评为全国人工智能最具推广示范效应解决方案。
谈及企业发展,该公司财务总监段嘉奇介绍:“几年来,我们深耕AI智能无损检测,并与多所航空航天研究院所和高校技术团队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可为航空、航天、能源等工业行业客户提供无损检测实验室建设整体解决方案,提供质量检测、质量评估、工艺优化、智能化应用以及人工智能培训等全方位服务。”
目前,数合科技共有员工40余人,研发占比超70%,硕博占比超80%,累计定型智能化数据模型100余种,积累行业数据底图22万余张,较传统纯人工数据评定速度提高40倍,减少工作量80%以上,风险预警发现率100%。
段嘉奇表示,随着校地企合作的不断深入,数合科技将继续致力于前沿理论方法的探索和实践,通过构建“数据-AI-业务”的闭环服务,让AI普及于工业检测的各领域,助力更多企业实现从数字化、信息化到智能化的转型升级。
西安已成为——
校企地和人才互相成就的创新热土
记者从西安市科技局获悉,近年来,西安以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统揽,锚定创新立市、产业强市战略,深耕校地融合发展,通过系统推进平台建设提能、企业主体提质、成果转化提速、生态优化提效,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中交出亮眼答卷——在科技部《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4》中,西安居全国城市第7、西部第一。
在校地合作实践中,西安率先完善协同机制,以产业创新中心为纽带,整合驻市高校院所与重点产业链资源,推动科技供给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同时,常态化开展创新资源挖掘与对接,依托专项行动搭建高校与区县合作桥梁,让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加速走向产业一线。
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西安构建产学研协同体系,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与共性技术平台,还通过“揭榜挂帅”机制,引导高校围绕企业技术需求开展攻关,破解多项行业关键技术难题,助力企业在细分领域突破创新,涌现出一批具备核心竞争力的科技企业。
在服务保障上,西安不断优化成果转化生态,举办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大赛,组织多场供需对接活动;创新科技金融模式,探索“凭技融资”“先投后股”等路径;培育专业技术经理人队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运营,为校地合作保驾护航。
校地合作,西安频频“上新”。如今的西安,正成为校、企、地和人才互相奔赴、互相成就、共荣共生的创新热土。
本版稿件首席记者 吕聪 记者 于忠虎/文 首席记者 翟小雪/图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