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劳动午报)
转自:劳动午报
北京市高校自2024年秋季学期起全面启动人工智能通识课建设,目前已初步形成具有首都特色的人工智能素养教育新范式。记者近日从北京市教委获悉,目前全市已有38所高校开设相关课程,累计选课学生近12万人,其中22所市属公办本科高校实现全面开课。
“万人在线、异地同课”
优质资源实现共建共享
一年来,北京市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实现规模化覆盖与精准化实施双突破。在规模化覆盖方面,人工智能通识课建设采用分层分类设计理念,针对理工、管文、艺体三类学科背景分别开发特色教学方案,让不同专业学生都能获得适配的人工智能素养训练。
作为此项工作的牵头高校,北京邮电大学汇聚首都地区优势优质高等教育和企业资源,建成课程联盟与虚拟教研室,实现优质师资、教学资源、前沿案例跨校共建共享,并推动 “一校一品”特色发展,在全国率先实现数十所高校、逾十万新生“同上一门AI课”。
“人工智能通识课建设存在受众人数多、基础相对薄弱、专业背景个性化等多项挑战。”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师李思介绍,为此,她所在团队紧扣“导认识、导兴趣、导重点、导原理”教学理念,开发《人工智能导论》课程,构建起“通识基础——算法原理——前沿拓展——实践实训”模块化课程体系,设置必选项、可选项和各校自主增减项,各校可开展“必选动作+自选动作”相结合的“创意乐高”式教学,覆盖理工、管文、艺体等不同学科需求,实现教学内容的个性化供给。
同时,北京市人工智能通识课提供智能教学平台,嵌入大模型工具与数字人助教,可以支撑“万人在线、异地同课”,显著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形成兼顾规模和个性化双重需求、适应全体零基础新生的教学模式和内容。
“一校一品”
建设“AI+专业”特色品牌
在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的基础上,北京市属高校还结合自身专业特点,探索多元化教学路径,建设“一校一品”的“AI+专业”特色品牌。比如北京联合大学构建五维评价量规推动深度学习;北京建筑大学系统开发“AI+建筑”实验教学体系,引导学生建立专业思维模式;北京舞蹈学院开创性地将AI技术应用于舞蹈创作与修复,展现出人工智能与艺术领域的跨界融合潜力。
10月30日,在北京邮电大学体育馆的一间教室里,学生武连增对着人工智能设备“篮小智”“魔镜”做出投篮动作,“篮小智”随即给出动作改进提示“篮球太高了”“篮球太低了”,小武据此调整投篮姿势,完成虚拟投篮,“恭喜你球进了”。
“这款设备运行人工智能算法,通过识别人体姿态以及篮球位置,评估动作是否标准,给出动作纠正指导,帮助学生提高技术。”人工智能学院研究生孙大壮介绍,这些体感交互游戏可以帮助学生练习技术,激发学生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趣,深入了解技术背后的原理。
北京物资学院突出新文科、新工科交叉融合,将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赋能人才培养,先期建设了数据资产管理、AI+物流工程、智慧交通、数据科学和直播营销5个微专业。同时,该校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京津冀智慧物流产教融合联盟内部分兄弟院校及行业企业共同合作,规划布局建设“智慧物流”微专业,满足产业发展对“AI+智慧物流”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在持续深化通识课建设、完善课程标准、加强师资培养的基础上,纵深推进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正式启动“北京高校人工智能微专业”建设工作,引导高校面向产业发展需求,聚焦特定领域,开设由6-8门核心课程组成的紧凑型微专业,为学生提供体系化、强实践的专项学习路径,打通从通识素养到专业能力的桥梁,培养更多具备人工智能交叉创新能力的紧缺人才。
□本报记者 任洁 文/摄
(下巴向后缩是什么面相))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