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红楼梦》中的袭人抱病时选择米汤静养,她不会想到这种饮食方式与数百年后的科学研究不谋而合。西湖大学郭天南团队在《细胞》杂志发表了一项关于蛋白质摄入与衰老关系的研究,通过追踪小鼠“饮食日记”及人类饮食调研,揭开了蛋白质与衰老之间的一种潜在联系——限制蛋白质摄入可能延缓衰老,而中年可能是最佳干预时期。
为了系统探索衰老与蛋白质摄入的关系,研究团队设计了复杂而漫长的小鼠实验,完成了长达两年的整个小鼠生命周期的追踪。这项研究的第一作者兼主要推动者陆恬,为了完成这个项目,成为了西湖大学“迟迟不愿离校的博士毕业生”。
此研究包含了三组不同“鼠生”的小鼠:“豪门组”享用40%蛋白质的“硬菜”,“平民组”摄取20.7%蛋白质的“家常饭”,而“清流组”只能品尝5%蛋白质的“轻食餐”。这些小鼠在不同生命阶段体验特定饮食模式,最终它们的41个器官被制成样本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
郭天南团队采用“时空蛋白质组”研究思路,建立了包含13042种蛋白质的小鼠谱图库,首次绘制出覆盖全身41个器官的衰老与饮食干预蛋白质组图谱。
研究结果显示,“清流组”小鼠不仅体重下降,脂肪组织也更健康,改善了“豪门组”常见的脂肪细胞肥大问题。更值得注意的是,“清流组”肾脏中衰老细胞的积累显著减少。然而,科学发现总是充满复杂性的——低蛋白饮食也可能导致脂肪肝,真可谓“贫穷的日子里,需要小心肝”。
陆恬介绍,深入的数据分析揭示出更微妙的规律。随着小鼠年龄增长,36个蛋白质在9个以上器官中持续改变,而这些变化早在小鼠1月龄时就已出现。在中年雌性小鼠的膀胱组织中,研究团队发现低蛋白饮食逆转了两种负责DNA甲基化的关键酶的下降趋势,这如同改变了基因的“化学标签”,影响着基因表达。
更惊人的发现是:高蛋白饮食展现出类似于衰老的甲基化模式,可能增加潜在的癌症风险。同时,低蛋白饮食还能影响能量代谢,逆转AMPK(细胞的“能量总开关”)在衰老过程中的变化。
为了验证这些发现与人类健康的关联,研究团队分析了272名26至88岁个体的血浆样本数据。结果显示,低蛋白饮食与胰岛素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降低相关,提示糖代谢改善。同时,蛋白质摄入量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收缩压呈正相关,暗示极端低蛋白摄入可能存在副作用,提示存在最佳蛋白质摄入区间。
郭天南表示,这项发现为“饮食—衰老”领域增添了新维度,提示“吃什么、何时吃”可能影响多器官如何老去,或许可为人的衰老延缓甚至逆转带来启示。未来,团队计划进一步研发高内涵时空蛋白质组技术,对衰老、肿瘤等重大健康问题展开更深入研究,并着手构建虚拟细胞模型,以期为生命活动、疾病演变和精准治疗提供更准确的预测与干预。
(光明日报)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