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航晨机电内陈列的部分球面加工设备。(记者郝钟毓 摄)
阿贝铟的胶辊微小齿形视觉测量系统。(受访者供图)
在西安,一批“小而美”的企业悄然扎根于高端制造领域的细分角落。
在西安航晨机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晨机电”)的车间里,工程师正在调试一台球面加工设备,屏幕上的精度指标稳定在0.1微米——相当于头发丝的千分之一。
与此同时,在西咸新区,一束红色激光在西安阿贝铟精密仪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阿贝铟”)实验室内无声穿梭,精准捕捉着数控机床运动轨迹的细微偏差。
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精微处的较量。这两家规模不足百人的企业,正以这样的“微米级”突破,成为托举大国重器不可或缺的“螺丝钉”。
毫厘之间铸千钧之器
在高端制造领域,精微之处往往决定着性能的边界。航晨机电攻克的球面加工技术,表面上看只是专注一个“球”的形状,实则牵动着整个产业链的命脉。
“高精度陀螺仪可以为飞行器提供更精确的姿态数据,控制飞行器在航线上稳定行进。陀螺仪精度直接决定飞行器的控制质量、导航可靠性和任务能力。”航晨机电总工程师马志奎介绍,团队曾耗费整整两年时间,才最终突破谐振子加工的关键工艺,使我国成为全球少数掌握该技术的国家。
如今,航晨机电已不仅是国内微米、纳米级球形零件加工领域唯一的成套设备供应商,其技术更辐射至液压系统、人工关节等民用领域,展现出强大的市场活力。
而阿贝铟的激光追踪测量系统,则精准击中了高端数控机床行业的“校准之痛”。该设备通过创新的机械式三维激光追踪技术,实现了对机床单个运动轴六项几何误差的高速高效检测。
在西安阿贝铟精密仪器有限公司的实验室内,激光追踪仪正对数控机床进行空间误差校准。其研发的“多轴数控机床位姿偏差测量装置”,将检测时间从传统方法的数天压缩至3.5小时,精度则提升至3微米以内。
“国产高端机床要实现对进口产品的替代,首先必须解决精度标定问题。”阿贝铟负责人李海涛打了个生动的比方,“我们就像是为工业母机提供‘标准尺规’的人,没有精准的测量,就不可能有精准的制造。”
精微之处的创新往往最具颠覆性。航晨机电的球面加工技术源于2005年国家“半球静电陀螺”专项需求,经过十余年的持续投入,现已形成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阿贝铟则依托陕西科技大学的科研优势,将学术成果转化为产业竞争力。
精密制造的“隐形军团”
航晨机电与阿贝铟并非孤例。在西安,类似“小而美”的企业正形成矩阵。
中科微精凭借飞秒激光“冷加工”技术,为国产大飞机发动机叶片制造微孔;玉沣科技研发的三坐标测量机精度达0.7微米,为中国中车、中船重工提供检测支持;沃恩机床将小型零部件加工公差锁定在0.6微米,打破日本企业垄断。
这些企业规模多在百人以内,却共同构建了一条“技术互补、链式支撑”的生态:航晨机电提供核心部件,阿贝铟确保加工精度,沃恩机床完成精密制造,玉沣科技负责质量检测——一条覆盖不同领域的研发、制造、检测的精密制造闭环悄然成型。
西安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不一味地追求‘大而全’的产业模式,而是着力培育在细分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隐形冠军’,通过产业链协同创新,提升整个区域制造业的竞争力。”
梯度培育体系正在见效。从科技型中小企业到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再到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制造业单项冠军,西安已建立起完善的企业培育体系。截至目前,目前全市瞪羚企业达893家、专精特新企业1254家,规上高新技术企业2661家。
精微之处的“大国力量”
“小企业”能在细分领域成为“大支点”,背后是对国家战略需求的精准响应和持续深耕。
航晨机电的球面加工设备,历经十余年技术积累,终于实现从追赶到并跑,再到局部领跑的跨越;阿贝铟的测量系统,则精准瞄准了数控机床国产化中“卡脖子”的精度标定环节,为国产高端装备提供了可靠的“度量衡”。
它们的成长轨迹,印证了“需求牵引技术”的突围路径。从解决具体问题出发,通过持续创新积累,最终在细分领域建立起难以替代的技术优势。
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的出现,进一步加速了这一进程。沃恩机床入驻沣东新城后,不仅获得三年免租的政策支持,还通过秦创原的平台对接了更多产业链资源。其研发团队从2019年的35人扩充至目前的65人,2024年订单量同比增长一倍。
“产业链的自主可控,需要千千万万个‘微米级’创新共同支撑。”沃恩机床负责人韩亚朋深有感触地说,“过去我们依赖进口设备,现在通过自主研发,不仅实现了替代,还在某些指标上超越了国外产品。”
政策环境的优化为企业创新提供了坚实保障。西安市通过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程,建立梯度培育体系,强化融资支持,推动产学研协同,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西安高新区在2025年新认定了23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经开区汇聚了28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和118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这些企业规模不大,名声不显,却共同托举着国产大飞机、北斗导航系统、深空探测装备等“大国重器”的精度与可靠性。它们的实践表明,升级制造既要龙头“顶天”,也要专精特新“铺天盖地”。
守精微之处,终成产业洪流。在西安这片创新的热土上,越来越多的“小而美”企业正以专注铸专长、以配套强产业、以创新赢市场,共同书写着中国制造由大到强的新篇章。 (记者 刘骁华)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