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Hello,大家好,我是涛哥,一个研究ADHD并且找到了自己热爱事业的ADHDer。
欢迎来到涛哥的《文献精读》栏目,给大家带来有用的ADHD科学前沿信息。
大家都知道运动对ADHD来说很重要,可问题是——到底要动到什么程度,才算“够”?
答案并不是标准的一周3次,每次30分钟的中高强度的运动!
一项研究,找到了 ADHD 运动的“最优强度”
Chen 等人(2025)做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他们系统地分析了29项关于 运动干预改善 ADHD 执行功能的研究。
执行功能,就是我们常说的——
控制冲动、专注、计划、转换任务的能力。

研究团队想回答一个最关键的问题:
“ADHD 的孩子和成人,运动当然好,但到底‘多激烈’才最有效?”
他们比较了 低、中、高三种强度运动对 ADHD 的影响,
结果让人意外——高强度运动,才是最强干预效果。
具体来说高强度最能改善的是工作记忆和抑制控制能力;对 认知灵活性(比如思维转换、灵活性)来说,中等强度表现更好。
高强度运动让ADHD大脑“重启”
研究发现:
展开全文高强度运动对 工作记忆的改善概率高达 97.4%;
对 抑制控制(也就是“能忍住不冲动”)的提升也达到 85.7%。
这意味着什么?
就是那种跑得气喘吁吁、出一身汗的运动,
大脑的前额叶、基底节、多巴胺系统都激活了起来。
科学家解释说:
高强度运动能显著增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
它就像脑子的“肥料”,能促进神经连接和可塑性。
简单来说:
运动后的 ADHD 大脑,不仅清醒,还更灵活。
很多家长常问我:
“涛哥,我孩子一运动回来就特别能写作业,是错觉吗?”
不是。那是真的。
只是这份“清醒”有时间限制——通常能维持 1~2 小时。
所以聪明的做法是:让运动成为学习的“前菜”。
中等强度运动:更适合“灵活切换”
但有意思的是,Chen 的团队也发现,
中等强度(比如快走、游泳、骑车)在“认知灵活性”上反而效果最好(77.3%)。
这说明——太激烈,大脑只顾“生存”;
适度强度,反而让大脑更有余裕“思考”。
这对成人 ADHD 尤其重要。
成年人的任务更复杂:你要在会议、邮件、孩子作业间不断切换。
中强度运动,像是让我们认知切换变得灵活起来。
运动多长、多频最好?
研究还发现一个“黄金组合”:
每周 1–2 次高强度运动,坚持 8 周以内,效果最佳。
持续太久或频率太高,反而容易让 ADHD 个体倦怠或放弃。
这和我们临床上看到的现象一模一样:
ADHD 的人最怕“耗”,而不是“动”。
所以涛哥想说一句:运动千万不要拼命,而是要“唤醒”
为什么运动能“唤醒”ADHD的大脑?
Chen 等人总结了一个很酷的神经机制:
运动可以提升前额叶血流,强化“自控刹车”;
调节多巴胺与去甲肾上腺素系统,让注意力更聚焦;
还通过 BDNF 促进神经修复,像是在给脑细胞做“体能训练”。
所以你可以这样理解:
ADHD 药物是“化学助推”,
而运动,是“自然重启”。
两者的通路,竟然是一样的。
生活里的样子
很多家长会发现——
孩子运动后明显“顺眼”了。
平时写作业五分钟跑神,打球回来能写一小时。
为什么?
因为那时候他的大脑油路通畅、能量充足。
成人 ADHD 也是一样。
别再责怪自己开会老分心、拖延任务。
那是前额叶缺血、缺多巴胺。
跑一场步,流一身汗,
可能比喝三杯咖啡更能“唤醒你的理智”。
一些唤醒大脑的“动能疗法”
1. 把运动当“日常处方”
每周至少 2 次中-高强度运动(跑步、HIIT、游泳、快骑)。
坚持 6–8 周,你会看到明显的“脑内变化”:
睡得更沉、反应更快、脾气更稳。
2. 找“能流汗”的运动
要有心率变化、呼吸加快,才能激活大脑血流。
瑜伽太静可以当辅助,但不是主要干预方法。
3. 别让运动变成惩罚
运动不是“控制ADHD”,而是“释放ADHD”。
和孩子一起动,跑不动就起来,用趣味性取代任务性。
记住:让大脑享受流动,注意力才会回来。
涛哥说
读完这篇研究,我们 ADHD 的理解又深了一层。
我们常说“ADHD 缺注意力”,但也许他们真正缺的,是身体和大脑的连接感。
当身体开始流动,大脑的节奏也跟着活了。
所以,别再逼孩子坐住不动,让他跑,让他跳,让他去找回那个本来就充满能量的自己。
凡事过犹不及,找到合理的“度”最重要,一周三次、一次30分钟可能很完美,但是不一定适合你的孩子,孩子动起来就好了!

)
)
)
)
)
)

)
)
)
)
)
—— 花果的幕后导演(磷对花卉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