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3 年比利时科学家在骆驼血清中发现的天然重链抗体(HCAbs),开启了纳米抗体(VHH)的研究纪元。这种仅含重链可变区的小分子抗体,凭借 “结构极简却功能极强” 的特性,从基础科研工具快速成长为生物医药、诊断、科研工具等领域的核心创新力量,甚至在农业生物防治、工业酶催化等跨界领域展现出独特价值,成为继单克隆抗体之后最具产业化潜力的抗体类型之一。
一、核心定义与结构:天然进化的 “极简抗体”
纳米抗体的本质是驼科动物(羊驼、单峰驼等)或软骨鱼(鲨鱼、鳐鱼)体内天然重链抗体的重链可变区(VHH),其结构呈现 “天然缺失轻链” 的独特进化特征:
- 完整重链抗体组成:天然状态下的重链抗体分子量约 95 kDa,包含两个恒定区(CH2、CH3)、一个铰链区和一个 VHH 区;而纳米抗体仅保留 VHH 区,分子量骤减至 12-14 kDa,仅为传统单克隆抗体(约 150 kDa)的 1/10,是目前已知能完整结合抗原的最小抗体片段,其晶体结构呈 4 nm×2.5 nm×3 nm 的椭圆形,堪称 “分子级抗体”。
- VHH 区关键结构特征:决定其功能优势的核心结构集中在两个区域 —— 一是较长的互补决定区 3(CDR3),长度通常为 12-20 个氨基酸(传统抗体 CDR3 仅 8-12 个),可形成凸型环状结构,深入抗原表面的隐蔽表位(如酶活性中心、受体结合口袋),这是其能识别传统抗体难以靶向位点的关键;二是框架区 2(FR2)的亲水性改造,天然 VHH 的 FR2 区用亲水性残基(如谷氨酸、天冬氨酸)替代了传统抗体的疏水性残基,既增强了水溶性,又避免了轻链缺失导致的结构不稳定,为其穿透致密组织奠定基础。
二、四大核心优势:重构抗体技术的 “性能边界”
纳米抗体的产业化潜力源于其天然结构赋予的四大不可替代优势,这些优势恰好弥补了传统抗体在生产、应用中的核心痛点:
1. 结构简单易生产,成本优势显著
VHH 区由单一基因编码,无轻链配对需求,也无需复杂的翻译后修饰(如糖基化),这使其在原核系统(如大肠杆菌)、真核系统(如酵母、CHO 细胞)甚至无细胞表达系统中均可高效表达 —— 大肠杆菌表达量可达 20-50 mg/L,酵母系统更是能突破 100 mg/L,远高于传统抗体在原核系统中的表达效率。同时,单一基因的特性简化了载体构建与纯化流程,大规模生产时的成本仅为传统单克隆抗体的 1/5-1/3,尤其适合需要低成本、大剂量供应的场景(如农业抗病、工业酶固定)。
2. 极端环境稳定,功能持久性强
天然进化赋予纳米抗体极强的环境耐受性:在 90℃高温下孵育 1 小时后,仍能保留 80% 以上的抗原结合活性,且热变性后可通过降温实现高效复性;在 pH 2.0 的强酸或 pH 11.0 的强碱条件下,持续作用 24 小时仍维持生物功能;同时对蛋白酶(如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具有抗性,口服后能部分耐受胃肠道消化,为口服抗体药物研发提供可能。这种稳定性使其在苛刻应用场景(如高温工业反应体系、口服给药)中具备传统抗体无法比拟的优势。
3. 靶向精准且穿透性强,适配复杂治疗场景
较长的 CDR3 凸型结构让纳米抗体能精准识别抗原的隐蔽表位,例如针对 G 蛋白偶联受体(GPCR)的纳米抗体,可深入受体的跨膜结合口袋,比传统抗体更易阻断受体信号;而 FR2 区的亲水性特征与小分子优势(分子量仅 12-14 kDa),使其组织穿透性大幅提升 —— 既能穿透实体瘤的致密基质,到达肿瘤核心区域,又能通过血脑屏障(传统抗体通过率不足 0.1%,纳米抗体通过率可达 5%-10%),为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新路径。
4. 免疫原性低易改造,临床安全性高
VHH 与人重链抗体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超过 80%,天然免疫原性显著低于鼠源单克隆抗体;同时,其简单的结构让改造更易实现 —— 通过 CDR 移植技术(将 VHH 的 CDR 区移植到人重链抗体的 FR 区),可快速完成人源化改造,目前行业内如义翘神州等企业已实现 “3-4 周完成改造、成功率 100%” 的产业化能力。此外,纳米抗体还可通过基因工程进行多聚化(如二聚体、三聚体)或融合功能模块(如细胞毒性肽、酶、荧光蛋白),在保留低免疫原性的同时拓展功能,进一步提升临床应用安全性与适用性。
展开全文三、产业化应用:从治疗到跨界的 “全场景覆盖”
纳米抗体的优势已在多个领域落地,形成 “治疗为主、诊断与科研并行、跨界探索萌芽” 的产业格局:
1. 治疗领域:攻克传统抗体的 “难治靶点”
- 血液系统疾病:全球首个上市的纳米抗体药物 —— 诺华的 Caplacizumab(靶向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通过二聚化 VHH 增强亲和力,用于治疗获得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TTP),较传统治疗将患者血小板恢复时间缩短 50%,且因分子量小能快速清除,安全性显著提升。
- 肿瘤治疗:靶向 HER2 的纳米抗体可穿透 HER2 阳性乳腺癌的致密肿瘤微环境,与 ADC 药物联用(如将纳米抗体作为靶向载体偶联毒素),能提升毒素在肿瘤部位的富集率;针对 PD-L1 的纳米抗体则可通过局部给药(如胸腔注射),在肺癌、胸膜间皮瘤治疗中减少全身副作用。
- 神经退行性疾病:靶向 β 淀粉样蛋白(Aβ)的纳米抗体,可穿透血脑屏障后特异性结合 Aβ 寡聚体,阻止其形成淀粉样斑块,目前多个候选药物已进入临床 I 期,为阿尔茨海默病治疗带来新希望。
- 感染性疾病:针对新冠病毒 S 蛋白 RBD 区的纳米抗体,可通过雾化给药直达呼吸道,在感染早期阻断病毒入侵,且因稳定性强可室温保存,适合应急防控场景。
2. 诊断领域:打造 “快速精准” 的检测工具
- 即时检测(POCT):纳米抗体的高稳定性与高亲和力,使其适合作为 POCT 试纸条的核心识别元件 —— 例如针对心肌标志物肌钙蛋白 I(cTnI)的纳米抗体,可在常温下保存 6 个月以上,检测时间缩短至 10 分钟内,灵敏度达 pg 级,优于传统抗体检测试剂。
- 影像诊断:将纳米抗体与放射性核素(如 ¹⁸F、⁶⁸Ga)或荧光染料偶联,可作为分子影像探针 —— 靶向肿瘤抗原的纳米抗体探针,能快速富集于肿瘤部位,通过 PET-CT 或荧光成像实现肿瘤早期诊断,且因清除快,成像背景噪声显著低于传统抗体探针。
3. 科研与工业:拓展抗体的 “功能边界”
- 结构生物学研究:纳米抗体可作为 “结晶伴侣”,与难以结晶的膜蛋白(如 GPCR、离子通道)结合,稳定其构象,助力解析蛋白三维结构 ——2021 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利用纳米抗体解析 GPCR 信号复合物结构,正是这一应用的典型案例。
- 工业酶催化:将纳米抗体与工业酶(如脂肪酶、蛋白酶)融合,可通过纳米抗体的靶向性将酶固定于特定反应体系(如生物反应器内壁),提升酶的重复使用率,降低工业生产成本。
- 农业生物防治:针对植物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的纳米抗体,可通过转基因技术导入植物体内,使植物获得抗病毒能力,且因纳米抗体对人体无害,比传统化学农药更安全环保。
四、全球产业格局:从 “欧美领跑” 到 “中国追赶”
1. 国际巨头:布局平台化与管线扩张
- 诺华(收购 Ablynx):作为纳米抗体领域的领军企业,通过收购 Ablynx 获得其独有的 Nanobody® 平台,目前管线中有 15 款以上纳米抗体药物,覆盖肿瘤、自身免疫病、罕见病等领域,其中 Caplacizumab 已实现年销售额超 10 亿美元。
- 赛诺菲、罗氏:通过自主研发或合作方式布局纳米抗体,重点聚焦双特异性纳米抗体(如抗 PD-L1/CTLA-4 双抗)与 ADC 偶联药物,试图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实现突破。
2. 中国企业:从 “技术跟随” 到 “自主创新”
- CDMO 与服务企业:以义翘神州、药明生物为代表,搭建纳米抗体制备与改造平台,为全球客户提供从免疫、文库构建到筛选、人源化的全链条服务,其中义翘神州的人源化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服务客户覆盖辉瑞、默克等国际药企。
- 创新药企:康方生物、岸迈生物等企业将纳米抗体与双抗、ADC 技术结合,开发差异化产品 —— 例如康方生物的 PD-1 纳米抗体与 CTLA-4 纳米抗体融合蛋白,在临床前研究中展现出比传统双抗更强的抗肿瘤活性。
- 科研转化:国内高校(如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在纳米抗体的结构改造、新靶点开发(如针对新冠病毒、流感病毒的中和纳米抗体)方面取得突破,部分成果已通过技术转让进入产业化阶段。
五、未来趋势与挑战:向 “更高阶、更跨界” 迈进
1. 技术迭代方向
- 多特异性纳米抗体:通过基因工程构建三特异性、四特异性纳米抗体,整合靶向、激活、阻断等多重功能 —— 例如同时靶向肿瘤抗原、T 细胞 CD3、共刺激分子 CD28 的三特异性纳米抗体,可更高效激活 T 细胞杀伤肿瘤。
- 智能响应型纳米抗体:融合环境响应元件(如 pH 敏感 linker、酶切位点),使纳米抗体仅在肿瘤微环境(低 pH、高蛋白酶浓度)中激活,进一步降低全身副作用。
- AI 辅助设计:利用深度学习模型预测 VHH 的结构与抗原结合能力,缩短筛选周期 —— 目前国际上已有企业通过 AI 设计出亲和力比天然纳米抗体高 10 倍以上的突变体,大幅提升研发效率。
2. 应用拓展方向
- 慢性病管理:开发口服纳米抗体药物,用于糖尿病(靶向 GLP-1 受体)、哮喘(靶向 IL-4 受体)等慢性病的长期治疗,提升患者依从性。
- 农业与环境:扩大纳米抗体在植物抗病毒、动物疫病防治(如非洲猪瘟)中的应用,同时探索其在环境污染物检测(如重金属、农药残留)中的潜力。
3. 核心挑战
- 靶点开发难度:目前纳米抗体的热门靶点仍集中在传统抗体已验证的领域(如 PD-L1、HER2),针对新靶点(如非编码 RNA、蛋白复合物)的开发仍需突破技术瓶颈。
- 规模化生产质控:尽管纳米抗体生产难度低,但大规模生产中仍需解决聚集体控制、杂质去除等质控问题,尤其对于临床级产品,纯度要求需达到 99.9% 以上。
- 临床认知度:纳米抗体作为较新的抗体类型,临床医生对其药代动力学、不良反应的认知仍需积累,需通过更多临床数据验证其长期安全性与有效性。
六、总结:纳米抗体的 “产业革命价值”
从 1993 年的偶然发现到如今年市场规模超 20 亿美元的产业赛道,纳米抗体用 30 年时间完成了 “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 的跨越。其核心价值不仅在于 “更小、更稳、更易生产” 的技术特性,更在于重构了抗体技术的应用边界 —— 让抗体从 “静脉注射的治疗药物” 拓展为 “口服、雾化、局部给药的多场景工具”,从 “人类疾病治疗” 延伸至 “农业、工业、环境” 等跨界领域。
未来 5-10 年,随着多特异性改造、AI 设计、口服给药等技术的成熟,纳米抗体有望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慢性病管理等传统抗体 “难触及” 的领域实现突破,同时中国企业在 CDMO 服务、自主管线开发上的快速追赶,也将推动全球纳米抗体产业进入 “欧美领跑、中国并跑” 的新格局。对于科研机构与企业而言,抓住 “靶点创新” 与 “技术融合” 两大核心,将是在纳米抗体产业革命中占据先机的关键。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