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面绘天津|数字时代的职教先锋:耿韶光与他的“微专业”创新之路 99xcs.com

在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创新实训室内,一只机器狗正在复杂的地形中稳步前行,时而绕过障碍,时而重新规划路线。耿韶光老师站在学生中间,目光专注地观察着机器的每一个动作,不时与学生交流调整算法参数。“再优化一下视觉识别模块,让它能够更精准地判断地形变化。”他轻声建议道,几名学生立即在电脑前忙碌起来。

这样的场景,是耿韶光日常教学的常态。34岁的他,不仅是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人工智能工程技术赛项金牌获得者、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成员,更是一位全国模范教师。投身职业教育八载,耿韶光与团队探索出的“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如今正悄然改变着传统职业教育的形态。

“职业教育最重要的应该是教会学生一个安家立命的本领,也是服务社会的本领。”耿韶光这样总结自己从教八年来最深刻的感受。在他看来,“技能报国”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融入日常教学的具体实践。他常向学生讲述国产大模型DeepSeek背后的故事:“这些大模型需要大量优质数据,其中一部分就来自职业院校的学生之手。他们以精益求精的精神制作的数据集,最终能被应用于国家级人工智能项目。”

这种将实际工作与国家需求相结合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们看到了自己所学习技能的社会价值,激发了学习的内生动力。耿韶光始终认为,职业教育的创新更多是“1到100的流程化或工程化创新”,基于这一认识,他所在的团队开创了“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现在各个专业都要与人工智能相结合,我们为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等专业开设了‘微专业’,让学生在本专业基础上叠加AI技能。”耿韶光介绍道。团队从企业真实岗位中提炼工作能力,并将其转化为课程内容。他主编的《人工智能数据标注实战教程》正是微专业中的第一门课程教材。这一创新实践获得了广泛认可,相关课题荣获天津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更重要的是,它真正实现了“岗课赛证”融通,让学生所学即所用。

为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耿韶光在学校内开设了“数字工匠工坊”,从各专业选拔技能突出的学生,直接面向企业开展技术服务。“企业派出导师,我们配备教学团队和职业生涯规划导师,组成服务团队,在提升学生技能的同时,也为他们规划人生路径。”这种模式下,学生不仅能接触真实项目,还能获得全方位的成长支持。2023年,耿韶光指导学生参加“2022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面对复杂背景下的人脸识别难题,师生共同攻坚,最终斩获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作为在天津求学并扎根于此的教育工作者,耿韶光对这座城市有着别样深厚的感情。“天津的区位优势明显,从产业上游到下游非常齐全,特别是信创产业在全国知名。”他表示,“我非常愿意为这座城市的发展注入个人能量。”这种归属感促使他深度参与天津的产教融合实践。他带领团队与本地企业合作,解决技术服务难题,并定向输送人才,形成了良性的产学研循环。

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耿韶光有着清晰的规划:“未来我们计划针对不同专业开发更精细化的人工智能通识课程;联合头部职业院校共建人工智能专业教学资源库;将我们的经典场景案例推向国际化。”他特别强调了资源整合的重要性:“目前各校都有优质资源,但缺乏系统整合。我们希望建立共享资源库,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从教八年,耿韶光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全国技术能手、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成员,见证并推动了职业教育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他的故事,正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工作者“技能报国”精神的生动写照。在无数“耿韶光”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职业教育创新的活力与希望。

天津市委网信办

中国网

联合出品

转载请注明来源“网信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