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禁用AI实施学术不端!清华大学发布首个AI教育应用指导规范 99xcs.com

在全球高校都在探索如何将人工智能(AI)融入课堂与实验室的当下,清华大学近日发布的《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指导原则》,无疑为这一话题增添了新的视角。这份指导原则的出台,标志着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将迎来更加规范和理性的管理。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教师们在教学中面临着如何有效利用AI的挑战,而学生们也常常因依赖AI完成作业而感到困惑。清华大学的《指导原则》明确规定,人工智能应作为辅助工具,严禁用其代替本应由学生本人完成的学术训练。这一规定不仅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要求,也为学生的学习行为设定了边界。

《指导原则》分为“总则”、“教学篇”及“学位论文与实践成果篇”,涵盖了从教学到学术研究的多个重要场景。文件中强调的五大核心原则,包括“主体责任”、“合规诚信”、“数据安全”、“审慎思辨”及“公平包容”,无疑为师生的AI使用提供了清晰的指导。

特别是在教学篇中,教师被鼓励根据教学目标自主决定AI的应用方式,并需对生成的教学内容负责。同时,学生在使用AI辅助学习时,严禁将AI生成的内容直接作为学业成果提交。这一规定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避免因过度依赖而导致的“思维惰化”现象。

清华大学在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方面的探索并非一朝一夕。自2023年启动首批人工智能赋能教学课程试点以来,已有390门课程深度融入AI教学实践,形成了多层次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不仅提升了师生的AI素养,也为今后的教学模式创新提供了借鉴。

在《指导原则》的制定过程中,清华大学教育学院的教授李曼丽及其团队深入调研了全球多所高校的相关指南,并与百余名师生进行了访谈。不同学科的老师和学生在使用AI的习惯和观点上存在差异,但在激烈的讨论中逐渐形成了共识。这种观点碰撞为《指导原则》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支持。

李曼丽指出,教育在智能时代的重新定义不仅仅是工具使用的问题,更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思考。随着《指导原则》的实施,清华大学未来还将通过各种方式推动其落地生根,助力培养能够与智能技术携手创新的人才。这一举措不仅对清华大学的教育模式产生影响,也为其他高校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助力教育领域在智能化浪潮中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