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1984年首次登上春晚舞台,到1999年因一场纠纷彻底退出。
他们用15年时间铸就了小品界的神话。
而退出春晚后的25年里,两人却走出了两条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
那么当初他们为什么退出春晚?如今又是怎样的一番境况呢?
陈佩斯和朱时茂的春晚缘分,其实是从一场争吵开始的。
1984年筹备《吃面条》时,两人为“吃面”的动作设计争得面红耳赤。
陈佩斯坚持要真实还原狼吞虎咽的状态,朱时茂则担心动作过大会失了分寸。
但正是这份对作品的较真,让他们的第一个小品就火遍全国。
在那个小品还未成为春晚固定节目的年代,算是他们“开发”出第一个小品。
他们二人更是成为了春晚舞台上的黄金搭档。
后来两人开启了“捆绑式”的合作。
陈佩斯20次小品表演,其中有19次都是和朱时茂合作。
1989年的《胡椒面》全程无台词,仅靠肢体动作和表情就逗得观众捧腹。
1990年的《主角与配角》用反转剧情探讨人性,至今仍是被反复解读的经典。
还有那句经典的“皇军托我给您带个话”,到现在都被人津津乐道。
1991年的《羊肉串》则聚焦街头骗局,用幽默揭露现实问题。
那些年的春晚,只要报幕员说出“陈佩斯、朱时茂”。
全家都会立刻围到电视机前,这成了无数家庭的默契。
他们的小品从不靠低俗段子博笑,每个笑点背后都是对生活的观察。
是底层小人物对世界的探索和感悟。
陈佩斯曾在直播中回忆,为了写好《羊肉串》,他们专门去街头摆摊体验生活。
连烤串的姿势都练了上百遍。
这种创作态度让他们连续多年斩获春晚一等奖。
领奖时两人互相推让发言的画面,成了春晚后台的名场面。
那时的他们,是央视春晚的“王牌”,是观众心中的“喜剧王”。
但没人想到,这份辉煌的背后,早已埋下了分歧的种子。
1999年的一天,陈佩斯在音像店看到自己和朱时茂的小品被制成VCD售卖。
而他们从未收到过任何授权通知和报酬,这成了引爆矛盾的导火索。
陈佩斯当即给央视制片主任打电话,得到的却是“不太了解”的糊弄。
他带着朱时茂找到央视理论,强调《吃面条》《警察与小偷》等8个小品是他们独立创作。
央视只是合作方而非版权所有者。
但央视坚持认为,春晚节目整体版权归电视台所有,个人仅享有署名权。
协商无果后,陈佩斯提出起诉,因为他并不是第一次经历“侵权”问题。
朱时茂虽然有些犹豫,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支持搭档。
这场官司在当时引发了舆论的不小轰动,毕竟告的可是央视啊。
好在最终法庭认定,小品虽是春晚组成部分,但属于独立作品,两人享有完整著作权。
1999年底,法院判决出版社赔偿30万元,陈佩斯和朱时茂胜诉了。
可胜诉的代价远比想象中沉重。
得罪央视的他们惨遭“封杀”。
央视下架了他们所有作品,取消了已安排的商业活动。
还明确表示不再允许他们登上春晚舞台。
封杀的消息传来,陈佩斯却说,版权问题只是表象。
而这件事反应出的真正问题没有了创作自由。
“所以就算让我继续呆下去我也不愿意了。”
而此时的朱时茂看着眼前的局面,内心已然有了不同的盘算。
这场维权之战,不仅让他们离开了春晚舞台,更悄悄改写了两人未来的人生轨迹。
25年后再看,陈佩斯和朱时茂的生活,活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模样。
陈佩斯尽管离开了戏剧舞台,但一天都没有放弃喜剧,仍潜心钻研艺术。
尽管封杀后,他的生活已经跌落至谷底,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艰难时光。
生活拮据,他连女儿的学费都凑不齐。
为了排话剧《戏台》,甚至抵押了北京的房产。
话剧市场冷清,《戏台》排片率不足百分之五。
有人劝他,追求梦想之前也要先填饱肚子,“接点广告吧”。
但他拒绝任何商业植入,坚持用纯粹的内容打动观众。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部投入1亿的作品竟真的实现口碑逆袭,评分高达9.6。
观众带着铺盖卷排队买票,有人看完含泪说“这才是真正的艺术”。
如今的他,依然住在怀柔的小院里,偶尔种种菜。
大部分时间还用来打磨新的话剧剧本。
接受采访时只说“好作品不用流量加持”。
与之相比,朱时茂则走上了截然不同的路。
他没有执着于舞台创作,而是顺应了时代的变化。
2025年东方卫视《老友季》里,他炖的知青配方红烧肉冲上抖音热榜,播放量破两亿。
陈佩斯边吃边抹泪的画面看哭无数人。
71岁的他还发行了单曲《人生如戏》,把京剧嘎调融进流行音乐,意外收获00后好评。
更让人意外的是,他出任“银发短剧扶持计划”导师。
教老年演员把《羊肉串》改编成竖屏短剧,单集点赞量超百万。
他的儿子朱青阳开了影视公司,父子俩一起把春晚IP做成商业化项目,活得风生水起。
一个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艺术,一个顺应时代完成转型。
偶尔同框时,两人的反差格外明显。
陈佩斯衣着朴素,眼角的皱纹里藏着岁月的沧桑。
朱时茂打扮精致,举手投足间透着从容。
但当聊起当年的小品,他们眼中的光芒又会变得一样明亮。
退出春晚25年,他们的生活天差地别,但不变的是观众对他们的怀念。
那些年的春晚因为有他们而更热闹,那些年的欢笑因为纯粹而更珍贵。
有人说看陈佩斯的现状会心酸,心酸他为了艺术放弃了世俗的繁华。
也有人说朱时茂的选择太“世故”,少了艺术家的骨气。
但这两种人生,本就没有对错之分,他们就像《主角与配角》里的两个角色。
一个执着于“正角”的尊严,一个懂得“配角”的灵活,最终都活成了自己选择的模样。
)
)
)
)
)
)
)
)
)
(私密线雕术后是什么样子))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