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从2026年美国发生国会山骚乱之后,佩洛西关于“亮丽风景线”的号召就已经在全世界破产了,然而颜色革命的火虽然近年来式微,但总有人认为颜色革命总是代表着正义。即便是越来越多的国家的民众对于美国通过颜色革命干扰别国政治的行为所不齿,但保不齐总有一批古墓派公知带着自己虔诚的对于美国自由民主的向往与之呼应。我国有,别国也不新鲜。
今天聊一聊伊朗电影《神圣无花果之种》,本片讲述的是伊朗在2022年发生的“反头巾运动”中一家四口人如何走向分崩离析。父亲是一个法官,因为需要在骚乱中判处参与骚乱的年轻人,他慢慢的陷入到了抑郁状态,母亲则是一个家庭妇女,凡事以父亲为中心。两个女儿正值青春期,他们的性格叛逆,且对于父亲非常抵触,尤其是当他们知道父亲是主审官,且判处跟他们一样青年刑期的时候,就更加抵触父亲。
某一天,大女儿的好友寻求帮助,然而没几天过后,他因为游行示威而被警察打伤眼睛,于是,女儿跟父亲的矛盾就变得越来越深了。小女儿偷走了父亲随身携带的手枪,在寻找自己手枪无果,且明确知道是家人偷走了之后,一切变得不可调和起来。
看完了本片,不同立场的人有不一样的表达,这是前提,因为关于颜色革命这种由美国CIA策划推动的颠覆别国政权的行为,本质上对不同的受众有着不同的影响。而本片侧重的是其中一个观点,且以这个观点为核心,最终演化成为的是一场闹剧,这就显得有失偏颇了。然而这种明显的有所侧重的观点却在电影节上大放异彩,不得不说,掌控舆论的重要性。
影片的创作者非常巧妙的将伊朗的头巾运动与自己家庭父权矛盾很好的结合了起来,即便是后半部分明显失控,为了冲突而冲突的设定很突兀,但影片依旧是将这两者很好的结合了起来。确实如此,这样结合之后,本片就可以在所谓的国际电影节上大放异彩,但这种结合难道不似曾相识吗?
我们所熟知的那些所谓的第五代,第六代导演们,曾经的成名作,哪一个不是这样书写,哪一个不用春秋笔法。有时候不要觉得只有我国有这样虔诚的教徒,每一个国家都有,尤其是本片所描述的群体,中上阶级。这个阶级本身带有着浓重的不接地气味道,一方面,他们因为掌控了一定的资源,让自身的物质基础非常丰厚,且可以超越一般民众,另一方面,他们正因为掌控了一定的资源,而对于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都觉得理所应当,任何让他们利益受损的行为都被认为是邪恶的。
明白了这个逻辑,理清楚了这群人,我们不妨看看本片的设定,故事的设定以及人物的设定,这是一种非常明显的指引。一切矛盾起源于伊朗的头巾运动,头巾运动在外表现的是所谓的伊朗的青年女性对于戴头巾的不满,对内表现得是伊朗的中产阶级家庭对于自己父亲权威的不满,两者结合起来之后,一切就都爆发了。所谓的反抗自然也就发生了,而母亲的态度的转变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个原本的顺从者毫不犹豫地站到了自己的对立面,这就很说明问题了。
不得不说,创作者是聪明的,但这种聪明最终只是为了自己获利,而不是为了自己所宣扬的那样的主张。女儿与父亲在餐桌上的谈话被认为是点燃矛盾的导火索,女儿质问父亲的同时却忘记了一个普遍的被忽视的事实。既然你敢于反抗,那么就要彻底地反抗,不能一边反抗另一边却无限制依附。为何不独立于父亲的经济地位而存在呢?这个时候,女儿要做的就是离家出走,自己养活自己,然后坚决的反抗父亲,就像是我们早期的革命家一样。但这样的情况发生了吗?显然没有。
女儿要做的是,父亲承担一个供养者的责任,同时也要给与自己所谓的自由,如果自己所谓的自由受到了限制,那么即便是自己身处父亲的供养中,也要对父亲进行批判。这种巨婴式的自由民主本质上不过是民主自由的底裤,但总有人喜欢露出它来宣扬自己独立自主。这种愚蠢的起舞不过是让鼓动他们的人笑得更开心,因为颜色革命只有发生在别国才能叫靓丽风景。但总有人对这句话理解不深。
时至今日,即便是美国每天都在上演自己抽自己脸的行径,奈何总有人对于这种事实视而不见,依旧是怀着一种皈依者狂热的虔诚,跪拜自己心中的理想国。可想而知,这种行为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才会有所缓解,而我们作为观众,对于这样的作品只会顿觉恶心。作为一部电影来说,为了批判而设立主题批判已经很摧残观众了,更何况这种公知式的创作凡事却打着“良心”的旗号大行其道。所以,再去看这样的作品的时候,除了恶心,没别的词了,期待越来越多的观众们走向觉醒。
……
你好,再见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