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10月23日,《再见爱人》官微宣布新一期节目延期上线。次日节目播出时,观众发现嘉宾路行已经不见踪影——此前卷入“行贿”风波的他,已正式退出节目。节目组连夜将路行的镜头剪掉,原本的三对嘉宾变为“两对半”,节目时长也随之缩短。这样的处理看似极端,但放在如今的《再见爱人》身上,却并不意外。
自本季开播以来,嘉宾们的话题不断。何美延与梁淞的家暴争议,李施嬅与车崇健八年的情感终结,频繁将节目推上热搜。回望节目早期,《再见爱人》给人的感受却截然不同。2026年第一季开播时,豆瓣评分高达8.9分,热搜关键词充斥“破防”“泪崩”“意难平”,当时几乎没有如今这些纷扰的争议。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章贺与郭柯宇这对经历十年婚姻的夫妻,他们生活节奏完全不同——一个早睡早起、爱运动,另一个熬夜成瘾、喜静如水。即便婚姻走到尽头,两人也未曾闹得不可开交。在悬崖边,章贺轻声说出“感谢你”,郭柯宇含泪微笑回应,这一幕让观众明白,离婚也可以体面,不必成为仇人。老王与朱雅琼的故事同样如此,虽然老王常否定朱雅琼的创作,但他记得与她在一起时的闪光瞬间。早期的节目,从未将人划分为“好人”或“坏人”,只是呈现亲密关系中的无奈与在意。观众看到的,是自己感情中的影子,或是未能沟通的委屈,或是明明在意却未表达的温柔。观察室的嘉宾更像陪伴观众一起理解:“感情里的矛盾,多数不是谁对谁错,而只是方式不同。”
然而,从第二季开始,《再见爱人》的风格逐渐改变。张婉婷和宋宁峰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节目讨论方向。张婉婷情绪波动大,被网友贴上“边缘型人格障碍”标签;宋宁峰话少,也被冠以“被动攻击型人格”称号。心理学原本用于理解人的概念,突然被用作攻击工具。第四季,麦琳的遭遇让人揪心,节目组已不再追求“精品”,更像在制造冲突。麦琳出场时,配乐与剪辑就提前渲染矛盾,网友跟随剪辑,将她贴上“疯女人”“NPD(自恋型人格障碍)”标签。她遭遇网络暴力,李行亮一年后才因保密协议发文澄清,但此时观众的指责已完成。
第五季的节目嘉宾,更像经过精心挑选的“话题样本”。邓莎与路行的“冷暴力婚姻”,何美延与梁淞的“Rapper式争吵”,故事线似乎按模板编排,缺乏真实感。路行与邓莎的豪门婚姻、分手八个月才复盘的情侣故事,与普通观众生活相去甚远,难以产生共鸣。更令人担忧的是,观众的观看心态发生变化。过去,大家通过节目反思自身情感;如今,却试图在屏幕前扮演“互联网医生”,随意下诊断。节目组似乎忘记,观众喜爱《再见爱人》,并非为了看谁“疯”,而是为了在他人故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与同类型的《春日迟迟再出发》相比,后者仍专注于“治愈”,不依赖放大冲突博取眼球,而《再见爱人》却将“理解”替换为“审判”。这种全民确诊的方式对嘉宾极不公平,心理诊断本应由专业人士完成,而凭剪辑片段下结论,显然不妥。更严重的是,这种贴标签的风气已扩散到现实生活,部分观众开始用这些名词评判身边的伴侣或朋友,却忽略了人性的复杂,无法用一两个词语概括。
《再见爱人》原本应是一面镜子,映照观众在情感中的状态,教会人们如何去爱。然而,如今它却成了制造焦虑的工具。情感综艺不应如此,如果“尊重”和“理解”丢失,仅剩热度和争吵,再火的节目也失去原有价值。观众需要的,不是狗血,而是能够让人相信“即便感情有问题,也能坦然面对”的勇气。节目组应认真反思,是要打造一档让人感到温暖的节目,还是只追求流量的快消品。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