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7日,电影《寻她》宣布撤档,没有找“技术原因”作借口,只表示会重新选择档期与观众见面。为了减少已经排片影院的麻烦,片方决定在10月17日至19日进行点映,也就是说已排场次依然可以正常售票放映。
《寻她》撤档其实并不令人意外。电影原定10月17日全国公映,海报上的口号是“凿开命运 换种活法”。影片本身有两个明显卖点:一是切中了近两年观众热衷的女性题材。片名《寻她》一语双关,不仅指“寻找她”,也象征舒淇饰演的女主角陈凤娣寻找自我、开启觉醒之路。女性意识鲜明,而舒淇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她从早年的三级片出道,经历多年演艺生涯,如今凭借《女孩》斩获釜山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堪称女性力量的代表,完美诠释了“凿开命运、换种活法”的含义。二是演员阵容吸引眼球,舒淇、白客领衔主演,同时集合张本煜、郎月婷、邱天、恬妞等新老演员,整体卖相不差。
然而首日上映情况却令人震惊:10月17日,排片占比仅1.2%,首日票房18.7万。按这种势头,电影根本无法回本,分账票房甚至不够覆盖物料成本。首日惨淡到令人难以置信。我依然认为,仅舒淇一人就值得至少5%的排片,《寻她》完全被片名和类型拖累。我猜片方自己也没预料到如此糟糕的结果,否则不至于在上映三个小时内仓促宣布撤档。
早在10月16日上映前一天,制片人顿河在豆瓣发了一条广播。他对排片已有心理预期,所以用上“排片有限,感谢支持”八个字;同时也流露出对片名的担忧:“寻她的名字我想的,一语成谶。”现在看来确实成了预言,而英文片名《Good Autumn Mummy》原本觉得有点不搭,如今倒显得讽刺。或许换一个更商业、更直接的片名,结果会好一些。
《寻她》的结局再次印证一个现实:中国电影市场几乎容不下任性和理想主义。艺术电影在国内生存艰难,而商业类型片才可能获得市场。想在这个圈子里谋生,就必须短平快、稳准狠。这并不是对《寻她》本片的片面判断,而是整个市场环境的写照。《寻她》不过是“症状”,背后折射出“艺术电影在中国难以生存”的病灶。
仔细看海报左下角,写着“艺术时光分线放映”。该片出品方之一是万达影业,由万达旗下五洲电影发行,因此自然进入了万达“艺术时光分线放映”渠道,而且是首批尝试之一。该计划旨在为具有艺术价值和人文深度的影片开辟专属放映通道,满足影迷多元观影需求,推动行业发展。万达有实力支撑这种尝试。截至2023年底,万达在国内拥有905家影院、7546块银幕,这样的规模足以支撑分线放映。《寻她》首日排了4380场,其中一半是黄金场次,可惜观影人数仅4549人,平均每场不到两人。即便万达自己排片,也难以挽救这种局面,第二天票房可能连1.8万都不到。艺术电影,即便有舒淇和国际奖项加持,也无法保证票房。
同期上映的其他艺术电影也不景气。例如“小李子”主演的《一战再战》首日票房476万,影院排片12.4%,却不及排片11.8%的《浪浪人生》,说明普通观众对艺术电影兴趣有限。艺联放映曾凭借几部影片创造过票房高峰,但如今的票房表现远不如从前。没有分线发行的生存土壤,艺术电影在国内很难立足,影院无法长时间等待票房增长,有限排片很难精准触达目标观众。
希望《寻她》中“我们终将相逢于银幕”的承诺能够实现,也希望舒淇凭奖项加持的影片,以及毕赣的《狂野时代》,都能在票房上取得理想成绩。

)
)
)
)
)
)
)


)
)
)
)
)
(高潮丸对身体有害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