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庆档收官前还是没忍住去刷了《浪浪人生》。
韩寒监制的招牌摆在那儿,主演黄渤、殷桃压阵,客串名单里还闪出刘德华的名字,更别说常远、辣目洋子、刘雪华这一票金牌配角团——哪怕开分不算惊艳,票房到底还是撑住了场子。
看完最深的感触是:内核够劲儿。千千万万普通老百姓,那些有心气也有本事的人,被命运一巴掌拍进现实的沙滩,成了晒干的咸鱼,化作时代里一粒无人问津的尘埃,无声无息,连个背影都没留下。
剧情要是能把“赛龙舟”那一段换成北方家宴,或许更对味儿。黄渤、范丞丞本就是北方人,南方宗族血缘那套凝聚力,放在他们身上总像隔了一层。可要是真按北方那种冷冽肃杀的路子走到底,又怕彻底沦为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
琢磨出三点味儿来:
一、韩寒式的悲观与现实主义,始终是国内影坛一道独特的景致。不算这部监制作品,从《后会无期》《乘风破浪》,到两部《飞驰人生》,再到《四海》,韩寒手底下的片子质量整体在线。撇开《四海》不算,平均分能稳在7分左右,已然不易。
就连被吐槽剧情飘忽的《四海》,也硬生生揽下5.4亿票房。片中那些从小镇走出来的“能人”,在现代资本与权力的夹缝中被消费、被扭曲、被碾落——尹正饰演的角色砸光家当搞海边俱乐部,黄荣发在《浪浪人生》里负债累累苦守加油站,都是韩寒笔下那些被浪潮冲到岸边、又不甘被命运边缘化的“小镇能人”缩影。从少年意气到中年沉沙,像一场醒不来的悲剧幻梦。
韩寒的电影因这份清冷底色而独特。它不像贾樟柯那样直面底层锋利,却能让成千上万的小镇青年——无论成败——都被共振。那共振的源头,是逃不脱的命运洪流,哪怕小镇青年里也曾走出一个叫马化腾的主角。
但黄渤不是沈腾,不是尹正,也不是刘昊然。他身上始终融不进南方人那种隐晦的悲情。
二、黄渤显然拒绝了国庆档前一部黑色电影的调子。一个北方倔老头,本就难融南方的市井烟火。他演过不少悲剧小人物,从出道作《生存之民工》到《杀生》《穿过愤怒的海》,都是混不吝、硬邦邦、碰不得的倔种,骨子里刻着北方印记。
其实南方人的坚韧更隐忍、更细腻。哪怕是海员,情感表达也丰沛得多。就算是欠债讨钱的情节,也常透着温情背后的冷意。这种演绎方式,对长居青岛与北京的黄渤而言,确实难拿捏。这一点,在范丞丞身上也同样明显。
不过,就算韩寒监制,也不可能把片子完全推向《哈喽,树先生》那种凛冽粗粝的路线,让黄渤尽情释放悲剧角色的寒氣。黄渤自己也不会愿意在国庆档接这么一部“黑电影”——他毕竟是主流演员,甚至是能接过李雪健衣钵的山东演员代表。
这就是江湖。黄渤有黄渤的生态位,不是演员的错,是选角的问题。一群北方人,到底演不出南方市井那股别致的风味。
三、可惜了这一众好演员,本来有机会成就一部笑泪交织的“树先生”。黄渤的演技毋庸置疑,戏剧张力始终在线。哪怕综艺与应酬磨掉了一些演员的本色,但他演绎父亲的倔、义气与对孩子深沉的爱,依旧到位。只是北方父子的关系硬生生挪到南方背景里,总显得生硬。
殷桃特别适合这类苦情角色,柔中带刚,尤其是她那气声情绪的表达方式,影视圈里大概只有宋佳比她更棱角分明。辣目洋子、常远表现合格,把村里的姑娘和小叔子演活了。而台词不多、只爆几句粗口的刘雪华,演的阿婆成了亮点——那才是南国渔村老百姓的样子。
这电影大概率不会亏。除了演员片酬,其他成本控制得不错。但真的可惜了这一群好演员。这本来可以是一部关于小人物挣扎的编年史,能讲出一个动人的故事,甚至成为南国版的《树先生》,为那些被时代车轮无声碾过、成为进步燃料的小镇青年立传写生。
毕竟,这世上绝大多数人最终成了保安、快递员、便利店店员……而马化腾,只有一个。

)
(百多邦和红霉素软膏的区别))
)
)
)
(深覆合矫正能改善嘴凸吗))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