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LLE 风尚大典的直播镜头刚对准钟楚曦,王耀庆一句 “抢.. 抢.. 抢着给大家送祝福了吧?” 里的三个 “抢” 字,直接让现场氛围冻成冰。三天前 VOGUE 盛典 “抢 C 位” 的争议还没平息,主持人当众拿敏感点开涮,网友瞬间炸锅:“这哪是调侃,分明是往伤口上撒盐”,而工作室 “不好玩不背锅” 的回应,更把 “玩笑分寸” 的讨论推上热搜。
没人否认娱乐圈需要幽默调味,但 “踩雷的玩笑” 从来不是真幽默。钟楚曦刚因合影站位被骂上热搜,正处于舆论敏感期,王耀庆作为资深艺人兼现场主持人,不可能不知道这个争议点。可他偏要把 “抢” 字嚼碎了重复,这种精准戳向他人争议的 “玩笑”,早已超出轻松互动的范畴。就像澳大利亚体育解说鲍勃・巴拉德在奥运会直播中调侃女运动员 “赛后只会化妆”,本想卖个幽默关子,结果因冒犯女性被直接除名 —— 专业场合的调侃,从来都该有 “避敏” 底线。
更让人费解的是后续回应的 “甩锅姿态”。一句 “不做主持人不背锅”,没有半分对争议的解释,更别提歉意,反倒把问题归咎于 “活动不好玩”。对比澳大利亚主持人托尼・琼斯嘲讽德约科维奇 “过气” 后,不仅立刻联系对方团队道歉,还公开承认 “言论不尊重球迷”,两种态度高下立见。支持者说 “不过是随口玩笑,何必上纲上线”,可公众人物的 “随口” 从来都不简单:脱口秀演员乔斯林・谢拿马航 MH370 事件玩梗,也自称是 “友好竞争的幽默”,最终却引发新马两国抗议、账号被封。显然,“玩笑” 从来不是冒犯他人的挡箭牌。
争议的核心从来不是 “能不能开玩笑”,而是 “玩笑该开给谁、怎么开”。英国喜剧节目《Have I Got News For You》以毒舌闻名,但即便调侃梅根的 “田园人设”,也是聚焦其公开行为中的矛盾点,而非拿她的私人争议或悲剧做文章。真正的幽默该是 “锦上添花”,比如何炅在晚会救场时的玩笑,总能化解尴尬而非制造尴尬;而王耀庆的这番操作,更像是 “精准打击”—— 专挑对方的舆论痛点下手,本质是缺乏共情的冒犯。
有人觉得 “网友太敏感,娱乐圈不必玻璃心”,可 “敏感” 的背后是对尊重的渴求。钟楚曦的 “C 位争议” 本就真假难辨,却已承受大量网络非议,此时主持人的公开调侃,无疑会放大这种恶意。就像马来西亚民众无法接受拿马航悲剧开梗,塞尔维亚球迷难忍对德约科维奇的嘲讽,不同文化背景下,“不拿他人争议与伤痛当笑料” 是共通的底线。娱乐圈的轻松氛围,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而非某个人的 “嘴无遮拦”。
王耀庆事件真正敲响的警钟,是公众人物对 “言论边界” 的漠视。幽默的底色应是善意,而非冒犯;调侃的前提应是共情,而非优越感。从澳解说员被除名到脱口秀演员遭封禁,全球案例早已证明:言论自由从来不是 “想说就说”,尤其是站在聚光灯下的人,每句话都该带着对他人的敬畏。
如今热搜上还在吵 “是玩笑还是失度”,但其实答案很明确:能让当事人尴尬、让旁观者不适的 “玩笑”,从来都不是真幽默。王耀庆的 “抢” 字风波,与其说是口误,不如说是对边界感的忽视。你觉得公众人物调侃他人时,该守住哪些底线?评论区聊聊~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