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国庆档,又被冠上了“史上最强”的名号。
但说真的,每次听到这几个字,内心都毫无波澜——今年尤其如此,除了“13部电影扎堆上映”这个数字略惊人之外,实在没感受到“强”在哪。
口碑一扒,整体质量更是撑不起场面。
最要命的是,连想看的欲望都没提起来。不知道有多少人跟我们一样,对着排片表发呆,最后只能叹口气:算了,还是回家刷老片吧。
不过,身为文娱行业打工人,该看的还是得看,该写的稿还是得写。
这次我们挑了三部来聊:
易中天首次担任编剧和监制的动画《三国的星空第一部》,
路阳导演的《刺杀小说家2》,
以及麦浚龙磨了多年的《风林火山》。
选它们,多少是带着期待的。
只可惜,期待越高,摔得越疼。
《三国的星空第一部》
不如直接请易中天上台讲两小时
冲着“易中天编剧 监制”去看的。
结果看完只想问:何必拍成动画?不如请易老师坐在银幕前,泡壶茶,拿支麦克风,即兴聊两小时三国,搞不好都比这电影精彩。
《三国的星空》像一部“会动的历史年表”,事件按时间线罗列,却没有叙事张力,更像在“报菜名”。
看不到推动情节的核心矛盾,也感受不到人物在命运关头的挣扎,只剩下被精致打磨过的“历史骨架”——光有型,没有魂。
如果说叙事平淡是创作理念问题,那对曹操的塑造,简直是“洗白式改编”。
电影里的曹操,孤独、忧国忧民、爱才如命,还养了只叫“麦子”的狗来展现温情……
这哪是那个“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乱世枭雄?
历史上曹操的魅力,恰恰在于他复杂多面:能写“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也能为军粮屠城;能“周公吐哺”,也能因猜忌杀故人。
而电影直接跳过“吕伯奢案”,仿佛这件事从未发生。
抽掉黑暗面,曹操就成了一个单薄的“创业导师”,魅力全无。
就连重头戏“官渡之战”,也拍得像过家家——决策轻松、许攸投诚顺利、火烧乌巢如同打卡完成任务。
战争的残酷与不确定性,被过滤得一干二净。
宣传说“孩子看完能清晰讲出火攻乌巢的战术”,实现了“无痛学历史”。
但,“无痛”的战争,还算战争吗?
所以,《三国的星空》像一场精致的文化cosplay,服装场景考究,却毫无魂魄。
真不如听易中天聊两小时——至少他嘴里的人物,是活的。
《刺杀小说家2》
这剧情,AI编都比它有逻辑
“穿书”设定不算新鲜,但能不能拍好,关键看两个世界的互动有没有逻辑。
《刺杀2》的问题正在于此:穿越靠什么?没说。
路空文在小说世界留下手机,还能召唤小爱同学导航——异世界哪来的网络?没说。
反派最后被天打雷劈,用“平板没电”草草收场……
说真的,这剧情让AI来编,都不至于这么放飞自我。
特效比前作有进步,叙事也顺了点,但整体还是老套路,缺乏真正突破。
路阳的《绣春刀》系列让人惊艳,但到了《刺杀小说家》,世界观越铺越大,逻辑却越写越垮。
如今续集票房口碑平平,“三部曲”的梦,怕是又要悬。
《风林火山》
谜语人拍电影,有头无尾
如果说《刺杀2》是没逻辑,那《风林火山》就是没头绪。
麦浚龙身兼导演、编剧、监制、美术总监……野心很大,但成品却像一场大型艺术谜语。
影片在惠州1:1重建了香港铜锣湾,店铺细节还原到牛肉干品牌——这种“工匠精神”值得尊敬,但并没换来一部神作。
首映口碑崩盘,公映票房惨淡,不是没有原因。
《风林火山》里有王家卫的影子和陈可辛的制片痕迹,但比《一代宗师》更晦涩,比《东邪西毒》更自说自话。
金城武的角色气场压不住剧情,情节支离破碎,连句让人记得住的金句都没有。
幕后更是风波不断:
麦浚龙被爆经常临时改戏、超支严重,甚至要求替身“真吊颈”导致昏迷,任贤齐气得拒绝补拍,戏份全删。
熊欣欣也直接开麦,骂他“心理变态”。
导演的偏执,有时成就经典,有时只剩失控。
而这一次,《风林火山》显然属于后者。
)
)
)

)
(下巴后缩如何矫正几岁可以))
)
)

(女性外部阴瘙痒怎么解决))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