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几天刚聊过小丑这个话题,
游乐场里的小丑,逗得人前仰后合,是快乐的催化剂;
恐怖片里的小丑,却让人脊背发凉,把惊悚氛围直接拉满。
你看,同样一张笑脸,放在不同的场景,效果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说到底,小丑被赋予什么样的角色,
全看环境需要它演哪一出——
就像我们人,在不同场合也得换上不同的“面具”。
这面具,说实在的,其实是一种服务。
服务的不是戴面具的人,
而是那个场子,那个气氛,
还有最终要达成的效果。
想起之前看的一档生活类综艺,
节目组找来一群铁哥们儿,
表面上是组织聚会,其实暗藏心机——
他们悄悄安排其中一人扮成小丑,
在其他人完全不知情的状况下,突然吓唬大家。
等所有人热热闹闹聚到一起,活动正要开始,
节目组突然搞事情:啪,停电了!
黑暗里,那个扮成小丑的“内鬼”登场了,
学着恐怖片里的样子,一步步逼近他的好兄弟们。
果然,大部分人都被这突如其来的一出吓得魂飞魄散,
只有一个人,盯着小丑愣了几秒,
然后……噗嗤一声笑了出来。
我反复看了那段视频,
发现虽然扮小丑的人和大家都很熟,
但在黑暗与刻意营造的压迫感之下,
多数人还是中了招。
特别有意思的是,那几个被吓得最惨的,
恰恰是平时在节目里最爱咋呼、最爱带气氛的人。
停电之前,就属他们笑声最大、叫得最响,
好像非要扯着嗓子压过别人一头才甘心。
表面上是在比谁更放得开,
其实呢,比的是谁更能“演”。
越是张扬的人,心里越容易发虚。
所以真遇到事儿的时候,
他们慌得比谁都快,吓得比谁都狠。
再说回那个唯一笑出来的人。
他在这一群人里,其实挺不起眼的,
性格温和,不爱出风头,
和扮小丑的那位倒是关系很铁。
也许正因为不掺和那些吵吵闹闹的跟风,
他反而在断电后保持了冷静。
别人慌作一团的时候,他已经在默默观察四周。
别人没注意的镜头,他先发现了;
“小丑”行动的路线,他也看出了门道。
渐渐地,他摸清了这场戏的套路。
最后和小丑面对面时,
他淡定的头脑迅速理清了状况,
一眼认出了面具后面的老朋友。
这个看似普通的“小透明”,
反而成了最后笑得最畅快的人,
也是整场恶作剧里,唯一没掉进陷阱的赢家。
节目结束后采访他,
他才笑着揭晓了“笑的原因”:
一进房间,他就注意到了节目组的摄像头。
同来的朋友里也有人看到,
但只有他读懂了镜头的含义。
看懂了,就明白了这场局该怎么破,
也知道了——该怎么笑,才能笑得从容,
笑得让设计陷阱的人都服气。
)
)

)
)
)
)
)
)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仪))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