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艺谋走上领奖台的那一刻,台下的灯光并没有仅仅为他的荣耀而照耀,而是一种时代变迁的象征。2025年末,在湖北宜昌举办的“中国电影大数据暨电影频道M榜荣誉之夜”上,120组电影人齐聚一堂,庆祝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与其他盛会不同,这场活动没有流量明星的喧嚣,也没有八卦绯闻的炒作,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作品与创作者本身上。那一晚,舞台上没有人争抢话题热度,也没有人争论排名和曝光。因为每个人都明白,能够站在这里的人,背后依靠的不是短暂的热搜,而是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
这场盛会的核心关键词,是“回归”。
宜昌的这场电影人聚会没有喧哗的红毯,也没有刻意安排的爆点,但它所讲述的故事比任何营销新闻都更为耐人寻味。当张艺谋获得“国际影响力特别荣誉”时,他仅用一句简洁的语言回应:“电影是世界的语言。”这句话简短却深刻,它像一把钥匙,解开了整场活动的深层主题。站在他身边的并不是流量明星,而是刘昊然、高叶、马丽、此沙、钟楚曦等那些在过去一年真正通过作品打出成绩的演员。
刘昊然凭借《燃冬》和《涉过愤怒的海》获得“最佳男演员”,两个截然不同的角色,一个冷静内敛,一个情感爆发,都在他扎实的演技中展现得淋漓尽致。高叶与马丽共同获得“年度女演员”,一个通过《南京照相馆》表现出沉淀后的气质,另一个通过《涉过愤怒的海》赋予角色情感的深度。无论是否看过她们的采访,观众都不能忽视她们在银幕上呈现的真实和力量。
此沙获得“年度青年演员”奖,这个奖项不仅仅是对他未来潜力的期许,更是对他在《封神第二部》和《捕风追影》中的精湛演技的认可。钟楚曦凭借《好东西》获得“年度口碑女演员”,尽管该片在票房上并未大放异彩,但她凭借真实的角色和扎实的演技,赢得了观众的认可。这些演员并非依赖外界炒作和热度,他们凭借的是角色本身的力量。
这次盛典并不是一场明星聚会,而是一次行业的深刻检验。谁在荧幕上真正留下了让人记住的角色,谁就能够在这个舞台上留下自己的名字。流量在门外徘徊,而作品在台上闪耀。
活动上没有高调的喊话,也没有隐晦的批评,所有人都通过实际行动传达一个信息:“在这个行业里,真正的立足点是作品。”过去几年,娱乐圈的某些现象令人堪忧:演员的热搜层出不穷,而作品却寥寥无几;站位的争夺毫不手软,角色的塑造却常常让人失望。然而,这次宜昌的舞台却像一面镜子,将这些现象清晰地反射了出来。
看看高叶,她曾凭借《狂飙》中的“大嫂”一角获得了大量关注,但她并未止步于此。她没有依赖之前的热度,而是通过《南京照相馆》和《重影》这样的文艺片,深入挖掘角色的内心,展现了她的演技深度。在领奖时,她的神态并没有争抢镜头,而是带着一种坚定的自信,似乎告诉大家:“我知道我做的是什么。”
再看马丽,作为喜剧片中的常青树,她在《涉过愤怒的海》中的表现截然不同,她收起了以往夸张的喜剧风格,塑造出了一个充满生活感的复杂角色。她和高叶并列获得奖项,这不仅仅是因为她们的热度,而是因为她们的角色足够有分量、足够真实。
此沙的崛起标志着一个重要的信号。他并不是那些最火的明星,也没有通过绯闻吸引眼球,但他通过《封神》系列和《捕风追影》等作品,悄然完成了从一个青年演员到成熟演员的蜕变。他获得的奖项,不仅仅是对他未来潜力的认可,更是对他现阶段演技的高度评价。
钟楚曦凭借《好东西》获得奖项,这部票房平平的电影,却因她深刻的角色塑造而收获了极高的口碑。她没有因票房失利而气馁,也没有选择转战流量剧,而是坚持自己的作品路线,最终在这场行业盛会中得到了应有的关注。
这些演员的共同点,不是隶属于同一家公司,也不是依赖同一个经纪人,而是秉持着同一个信念:作品才是演员的底气。
而那些依靠炒作、靠通稿、靠造型等方式维持人气的“演员”,在这次盛典中并没有占据一席之地。不是被排除,而是因为他们没有作品可言。舞台从不拒绝任何人,但奖项从不说谎。观众知道你是否有真材实料,行业知道你是否用心去演,奖杯也知道你是否值得。
中国电影的120年,经历了从默片到有声片,从胶片到数字的变化,在无数次的行业波动中,一直有一个问题被不断讨论:电影的核心到底是什么?而宜昌给出的答案却非常简单:作品才是唯一的通行证。演员的价值在于角色,电影的尊严则来自内容。这个道理看似简单,却每一次被重新强调时都像是一种警醒,提醒着行业从不改变的真理——电影的未来,依赖的不是绯闻和热搜,而是那些能被记住的银幕人物。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