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太陈岚近日在直播间的一番言论犀利直白,直接将王家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她毫不客气地批评这位著名导演,称其为“不可控”,并直言“拍电影就是烧钱”,更加重口地表示“王家卫没有张叔平根本不值一提”。她的言辞引发了关于艺术与商业能否共存的激烈讨论。
向太的言论并非毫无根据。她回顾了王家卫执导的几部标志性作品的投资损失,尤其是《阿飞正传》。这部电影耗资4000万港元,但在香港的票房仅为975万港元,导致投资方邓光荣的公司破产,甚至因气愤过度而住院。而《东邪西毒》的投资超过2000万港元,票房收入却只有902万港元,最终只能依赖于紧急拍摄的《东成西就》来弥补亏空。而即便是经过五年磨砺的《2046》,最终的香港票房也只有614万港元,远远低于预期。
这些失败的数字指向了王家卫独特的创作方式——没有固定剧本、反复拍摄、以及极长的拍摄周期。以《繁花》为例,这部作品的制作周期长达三年,尽管这种“慢工出细活”的方式有时能打造出精品,但对于投资方而言,却意味着成本超支、回报周期漫长且充满不确定性,风险极大。
向太还特别强调了美术指导张叔平对王家卫的电影风格的贡献。自1988年两人首次合作《旺角卡门》以来,张叔平一直是王家卫电影视觉风格的核心支撑,共同创作了《重庆森林》《春光乍泄》等作品,成就了王家卫独树一帜的电影美学。尽管向太的言辞尖锐,但她却揭示了王家卫电影风格的关键所在。
这番言论立即引起了网友的广泛讨论。支持王家卫的人认为,其作品拥有“时间增值”的潜力,并且国际奖项的获奖加持,使得这些作品在长尾效应上产生了丰厚的收益,吸引了一批敢于赌“艺术期货”的投资者。而反对者则认为,王家卫的创作方式是资源的严重浪费,甚至以“天才偏执”的名义忽视了投资人的权益,令演员们也成为牺牲品。例如,张震为了《一代宗师》付出了三年苦练八极拳的努力,最后却发现自己在电影中的戏份几乎被删减,只剩下寥寥五分钟。
王家卫的创作模式从来都是在资本宽容的基础上运作的。在《一代宗师》的筹备过程中,王家卫曾不得不抵押房产来融资。而对于《繁花》三年时间的制作周期,更是让许多传统投资人望而却步。即使是王家卫监制的电影《欧洲攻略》,投资额达到3亿港元,最终票房仅为1.46亿港元,净亏损高达2.4亿,这无疑让人对王家卫的商业可靠性产生了质疑。
向太这番话的火力,撕开了电影圈长期以来的面纱,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艺术家们的创作自由与投资者的资金之间,始终存在着一条难以跨越的鸿沟。当创作者追求艺术的极致,而投资人关注商业回报时,最终谁的梦想才是真正被实现?下一次,又会有哪位投资人敢于再次踏上这艘可能驶向艺术巅峰,也可能陷入商业危机的冒险之船?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