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上一期讨论中,我们提到了老郭和麒麟剧社的演出,很多留言中有声音明确表示老郭唱的戏不怎么样,观众只是冲着郭德纲的名气才去看,而不是真的在听戏,甚至有人说郭德纲吃碗炸酱面都有人买票来看。
但我认为,这样的观点并不完全准确。的确,在郭德纲刚开始唱戏的时候,绝大多数观众是冲着他个人的魅力和名气来看的,那时候无论他做什么,甚至吃碗炸酱面,都会有人买票来看。但这只是一种新鲜感的体现。新鲜劲过了之后,如果他演出的内容不能打动观众,票房自然会下滑,更不可能十年如一日地靠吃炸酱面吸引观众。麒麟剧社能够维持十年并且票房逐年上升,归根结底是因为剧社的演出本身能够打动观众,真正靠演出质量来支撑票房。
至于那些不喜欢老郭唱戏的人,虽然他们的观点有其道理,但也未必完全正确。首先,老郭的唱腔并不依靠强烈的技巧吸引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对大多数年轻人来说,传统戏曲的唱腔并没有强烈的吸引力,单纯的唱腔难以在市场中立足。再者,老郭既唱京剧,又演评剧,甚至唱梆子和鼓曲,虽然他的多样性值得肯定,但要说每一种都已达到大师级水平,那无疑是夸大其辞。
从唱腔层面来看,老郭的戏曲水平更偏向票友级别,他的表演虽然能听,但与业内的顶级名角相比,仍有差距。然而,年轻观众对唱腔的要求并没有那么高,老郭的水平虽然不算精湛,但足以让观众接受。这也正是他吸引观众的原因之一——他并不依赖超高的唱腔技巧,而是通过剧社本身的特点吸引观众。
麒麟剧社的吸引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搞笑和包袱的运用,老郭作为时代最成功的相声演员之一,他的幽默感早已融入到表演中,自如地调动观众的笑点。在这个娱乐至上的时代,观众进入剧场往往希望能够放松心情,享受轻松幽默的氛围。无论是电影还是相声,幽默已成为最容易吸引观众的元素,其他艺术形式也不得不借鉴这种手法,加入更多喜剧和闹剧元素来迎合观众需求。例如,评书本身并不以搞笑为主,但王玥波的表演就融合了许多相声的元素。
第二个特点是精心设计的编排,常常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体验。无论是剧情的创意,还是舞台效果的创新,都让人感到新奇。例如,老郭在演出《保龙山》时加入了当时流行的“科目三”元素,在《济公活佛》里融入了电影《哪吒2》的台词,这些细节出乎观众的意料,使他们每次观看都充满期待。剧场中的奇特设计和创新,迎合了观众的猎奇心理,这也是票房逐步上升的原因之一。
不可忽视的是,剧本和剧情的严谨性并非京剧的强项,尤其是一些非改编自经典名著的剧目,剧情往往漏洞百出,台词更是经不起推敲。例如《四郎探母》中的台词“番邦女子在下”,就很难让人信服。其实,不少经典剧目中的剧情荒诞无稽,甚至价值观混乱,有时将这些问题从阴谋论的角度解读,反而能增加一些深度和趣味。
第三个特点便是华丽的舞台效果。老郭的剧目往往会加入令人炫目的声光电效果,甚至使用吊威亚和特技道具,如在《济公活佛》中,老郭和胡嘉博从半空中一个悬挂的扇子里出场,场面极具视觉冲击力。这种新颖的舞台设计并非老郭首创,民国时期南方的戏台上就已经有类似的创新设计。
最后,麒麟剧社的演出中,武戏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几乎每一出戏都有激烈的打斗场面。无论是功夫展示,还是绝技表演,均能激发观众的热情。历史上,南方的戏曲舞台上,除非是梅兰芳、周信芳等名角,否则大多数剧团也都依靠武戏吸引观众。
有人可能会说,京剧的魅力在于其唱腔和传统的唱念做打,而那些包袱、舞台特效等都不过是皮毛,是不懂戏的人才会喜欢。但无论如何,观众的喜好才是最重要的。市场才是检验艺术的最终标准。事物总在发展变化,观众的需求和审美也在不断变化。如果不跟随这种变化,固守传统,那这个行当迟早会消亡。唯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在这个时代找到出路。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