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部影片《花漾少女杀人事件》从开头到结尾都显得逻辑和细节处理上极为混乱,让人难以真正投入。影片打着模仿《黑天鹅》的旗号,吸引了观众的好奇心,本以为是一场心理惊悚与角色内心博弈的精彩展示。然而,结局却让人失望。江宁看到被自己“杀死”的女孩再次出现在眼前后,影片直接把她标注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用苍白的台词告诉观众“面前的女孩是自己幻想出来的”。这种处理不仅缺乏惊喜感,也让心理推理的深度大打折扣。
在这之前,江宁在比赛休息室对母亲王教练说出那句意味深长的话:“江宁说她杀死了我……反正你也不喜欢她。”这本应是揭示第二人格钟灵战胜第一人格的关键时刻。观众原本期待看到钟灵完美回归比赛,江宁母亲也如愿获得冠军,可影片却没有深入挖掘江宁内心的复杂情绪——她是否真的快乐?她是否意识到自己一步步逼迫原本的自我走向毁灭?现在的“江宁”,还能算是她原来的女儿吗?这些心理冲突和道德困境本可以成为影片高潮,却被简单带过,令人惋惜。
更令人不解的是,影片选择了俗套的转折:江宁突然意识到自己精神分裂,母亲也认清了自己的强势错误,两人对比赛态度平淡,故事便草草收尾。甚至连之前铺垫的“挂专家号”的细节也显得漏洞百出——单子上竟没有科室信息,让江宁误以为母亲生病,完全没有逻辑支撑。而处理尸体的镜头中,母亲手上满是血,这种第三视角的呈现反而破坏了幻想杀人情节的悬念。若要揭晓幻想与现实的界限,镜头完全可以从江宁的视角呈现血迹,而不是硬生生地让观众看到母亲手上沾满血迹,这让整个情节显得生硬且不合理。
从细节到整体逻辑,再到人物立意,这部片子几乎无一例外都显得处理不当。尤其是母女二人的表现,从头到尾对话和内心情绪没有任何起伏,单调、压抑且冷漠。这不仅浪费了张子枫和马伊琍两位实力派演员的演技,也让影片的心理惊悚本应具备的张力彻底失效。导演在叙事、心理描写和细节呈现上显然需要重新打磨,否则这种粗糙处理,只会让原本可以精彩的故事变得索然无味。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