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10月29日的早晨,对于许多习惯早起收看央视农业农村频道节目的观众来说,当日的《中国三农报道》显得格外与众不同。屏幕上,李七月的身影突然出现在观众眼前——一个既熟悉又略显陌生的面孔。熟悉,是因为她的声音和气质曾伴随无数观众的记忆,而陌生,则是因为许久没有在如此重要的节目中看到她。
李七月以自信且从容的姿态登场,迅速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她的亮相可谓是一股清新之风,毫不拘泥于传统,而是带着独特的风采和力量,让这档被誉为“三农版《新闻联播》”的节目焕发出新的活力。
而她的出现,并非普通的换班。作为CCTV-17频道的旗舰栏目,《中国三农报道》一直担负着核心职责,其前身《乡村振兴资讯》更是经历了改版升级。这个节目汇聚了不少在主持人大赛中脱颖而出的优秀人才,如高凡的犀利、张祎的亲和、郭嘉宁的严谨逻辑等,构成了一个极具特色的主持团队。在如此强大的团队背景下,李七月的加入可想而知压力不小。然而,她并未选择融入已有风格,也没有被所谓的紧张所困扰,反而凭借着她独特的气质,迅速与节目产生了天然的契合感。
李七月的首秀,堪称完美。她在播报秋粮收购时,没有使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通过生动的比喻,让观众轻松理解。原本枯燥的内容,在她的讲述下变得亲切、生动,直击人心。这份自然与接地气的表现,并非偶然,而是她二十多年职业生涯积累的沉淀。
李七月并非一蹴而就的明星,她的每一步都充满了努力与韧劲。1987年,李七月出生在哈尔滨,从小便对广播主持充满兴趣,常常模仿主持人的语气。高考时,她毫不犹豫地报考了中国传媒大学,并在大学四年里通过不懈的努力,为自己的播音梦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她清晨便起床练习普通话,直至口腔磨出水泡,却从未停歇。这份坚持也在大学二年级时得到了回报——她荣获全国大学生朗诵比赛金奖。
2010年,李七月毕业后并未立即进入央视,而是从辽宁卫视的基层做起。清晨四点备稿已成常态,即使在寒冷的冬季,直播间没有暖气,她依旧保持着最专业的状态。两年后,她凭借扎实的功底进入央视,然而,挑战才刚刚开始。作为《远方的家》的外景记者,她在偏远的山区艰苦工作,跑遍了千余个县市。两年的艰难历练,让她深入了解了基层农村的真实面貌,也为她日后主持三农节目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018年,李七月担任《等着我》寻人团团长,凭借她深厚的共情能力和真挚的关怀,她在全国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无论是亲自关心寻人过程中的老人,还是在激动人心的团聚时刻,她的温暖都让人感动。正因如此,她被誉为“小董卿”,成为了观众心中有温度的主持人。
2019年,她在主持人大赛中斩获文艺类铜奖,获得了业内人士的高度评价,大家都预料她将继续在文艺节目中大放异彩。然而,李七月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她主动申请调至农业农村频道,投身“三农”领域。许多人对此不解,认为她放弃了光鲜的前途。然而,李七月没有辩解,她选择默默付出,深入田间地头,去感受农民的生活,了解农业的困境,带着真情实感去讲述每一个真实的故事。
她的努力也得到了回报。在广西、河北、陕西等地,她始终扎根基层,走访农户,讲解特产,关注农产品销售。这些亲身经历使她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三农问题,站在农民的角度讲述故事,给节目带来了更多的真实感和温度。
李七月如今已经将生活与工作融为一体。她不仅在镜头前侃侃而谈,也在镜头之外展现出平凡而温暖的日常。她为好友做美味的红烧肉,家里的餐桌也是为了更方便生活而精心挑选的款式。尽管她在感情生活上低调内敛,但她始终认为,幸福来自于做自己喜欢的事,得到家人的支持,感情随缘。
李七月这次在《中国三农报道》中的亮相,更多的是她多年积累下来的必然结果。正是她长期的坚持与沉淀,才使得她能在如此重要的舞台上继续发光发热。未来的她,必定会继续在自己的舞台上,书写更多精彩与成就。愿她的努力与坚持,带给更多人希望与力量。
)
)
)
)
)
)
)
)
)
)
)
)
(磷酸钙矿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