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录片部落官网分享:
4K画质的百集纪录片《记住乡愁》第二季,2016年元旦后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黄金档推出,当晚1080P信号一经上线,便被网友截出高清片花,短短几小时弹幕破万。相比第一季,第二季把镜头对准了更幽深的峡谷、更辽远的滨海、更静谧的高原,航拍团队动用六轴无人机与8K电影机,在云海翻涌的清晨捕捉徽派马头墙的金边,也在夕阳坠海的刹那定格闽南红砖厝的剪影,后期再缩放到4K与1080P双版本,让城市里的观众在电脑屏前就能看清瓦当上的唐草纹、木梁上的宋式彩画。
纪录片仍延续“一村一主题”的叙事,但第二季把“乡愁”拆成“乡”与“愁”两条线:前者用影像留住房梁、戏台、祠堂、老街,后者用故事回答“我们为什么离开又为何回来”。在贵州季刀苗寨,镜头跟着十三岁的苗绣学徒小蒙,记录她第一次把母亲绣的铜鼓纹绣进自己嫁衣的过程,4K特写下,丝线的虹彩被放大到占满整个屏幕,像一座流动的彩虹桥;而在山西张壁古堡,八十岁的皮影戏班主刘大爷,在零下十度的土台上唱完最后一出《穆桂英挂帅》,戏台边只有七个观众,却有三台摄像机以1080P 50帧的规格默默记录,片尾字幕升起时,他对着镜头说:“只要机器开着,唱段就不会丢。”
为了让“乡愁”可触可感,第二季首次引入“时间切片”拍摄法:在同一角度连续拍摄二十四小时,再把晨曦、正午、黄昏、深夜四段画面叠化到同一帧,观众能在十秒内看到一座客家围屋从被薄雾包裹到被灯火点亮的全过程,4K HDR技术让星轨与炊烟同框而不失真。此外,摄制组还给每个村落留下一份“声音档案”,用24bit高采样率录下清晨的鸡鸣、午后的榨茶声、深夜的打更,再混剪成30秒的“声纹片头”,网友戏称“戴上耳机就像回了一趟外婆家”。
从主题上看,第二季把“传家”与“传世”并置:传家讲的是手艺,如绍兴安昌的酱园、徽州呈坎的罗盘、建水紫陶的龙窑;传世讲的是精神,如客家人“耕读传家”的门楣、潮汕“下南洋”的侨批、闽南“爱拼会赢”的商道。片中有一幕令人动容:福建土楼的环形屋脊上,90后航拍师小庄把无人机降到与屋脊齐平,4K镜头里,白发苍苍的阿嬷把一只盛满晒秋辣椒的竹匾递给孙子,竹匾在夕阳里像一轮燃烧的红月,弹幕瞬间刷屏:“原来高清像素也能拍出温度。”
播出后,这部纪录片在豆瓣拿到7.7分,评论区里出现最多的词是“治愈”“想家”“回去看看”。有人把1080P资源下载到手机里,在深夜地铁里重温童年巷口的那碗豆花;有人把4K版投到客厅大屏,让父亲指着屏幕里的祠堂说:“这是你曾祖父题的字。”更意外的是,第二季上线三个月后,贵州季刀苗寨的游客量同比增长四成,山西张壁古堡的皮影班收到了广州剧场的邀约,纪录片里的“乡愁”真正变成了“乡游”,也验证了影像在数字时代最朴素的魔力:只要镜头足够真诚,像素就会长出回家的脚印。
【本文资源转载自:纪录片部落】
)
)
)
)
)
(带状锌阳极的主要用途))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