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到央视的8字发声,才懂郑智化的情绪,并非无可原谅
有时候,网络上一个人的一句话就像扔进湖里的石头,瞬间激起层层波澜。
郑智化这次的“口无遮拦”,就是这样一块石子。
他一条微博,把自己推上了风口浪尖,也让社会对于残障人士权益与表达方式的话题再次被摆上桌面。
事情的来龙去脉其实很简单。
10月25日,郑智化在微博上“开炮”,指责深圳机场的无障碍服务不到位,甚至直言自己被“连滚带爬”上了飞机。
他说得很难听,还点名司机冷漠,让人听了都觉得画面有点扎心。
更有意思的是,舆论最开始还挺同情郑智化,毕竟谁都知道他身体不便,遇到问题情绪爆发很正常。
但随着机场监控视频一公开,网友发现,整个过程机场工作人员一直在帮忙搀扶,并没有所谓“连滚带爬”的尴尬场景。
瞬间,风向反转,郑智化成了“夸大其词”的代名词。
大家的情绪也随之爆发。
有人觉得,郑智化作为公众人物,不仅没感恩,还把话说得这么夸张,是在炒作还是在搞特权?
还有人说,机场对他的照顾已经非常到位,这样还不满足,未免太挑剔了。
评论区里关于“权利和特权”的争论,越吵越热闹。
甚至有人直接喊话:你要争的,到底是为残障人士发声,还是只想自己舒服?
说实话,大多数人其实对残障人士并不冷漠,反而容易心软。
但这次,大家的关注点逐渐脱离了残障权益的本质,变成对郑智化情绪与表达方式的质疑。
尤其是他在网络上的情绪发泄、对大陆机场的批评以及事后才道歉,让很多网友感觉“被利用了感情”。
但事实真是这样吗?
当我们冷静下来,换个角度看,会不会有其他的理解?
郑智化的表达的确激烈,可他的初衷其实很清楚:他要的不是特权,而是尊重。
他并非想借名气搞特殊待遇,而是希望所有像他一样行动不便的人,能顺利、体面地出行。
说到底,就是想把无障碍设施做得更细致、更人性化一些。
其实,国内不少城市的无障碍设施确实存在短板,无论是机场、地铁还是商场。
别说郑智化,许多普通残障人士日常出行都经常遇到障碍,大家只是没机会被看到。
而郑智化有影响力,他说出来,你会发现背后有一群人默默承担着同样的无力。
只不过,郑智化的表达方式有些过火,甚至带了情绪。
可想想,每个长期面对障碍的残障朋友,在一次又一次碰壁后,心理上本就敏感脆弱,情绪容易爆发。
有人说,如果机场工作人员像对待普通乘客那样,而不是“特殊对待”,郑智化也许就不会觉得被区别对待。
尊重,不是给你更多服务,而是让你和别人一样,能自由体面地进出。
国内讨论残障权益时,经常陷入两难:一方面希望给特殊群体多一些照顾,另一方面又怕被指“走后门”、“搞特权”。
但设身处地想一想,哪天自己家里有老人或孩子需要这些设施时,才真的能体会那种无奈与委屈。
更难得的是,央视网后来发了一句“公众议题讨论,要允许不完美表达”。
这8个字,其实才是点睛之笔。
公众人物也好,普通人也罢,在面对自身权益问题时,难免情绪失控,语言不够圆滑。
但如果每次都用最严厉的标准要求表达者完美无缺,反而会让那些有真实诉求的人噤声。
央视的态度,某种意义上也是给郑智化、给所有需要发声的人留了空间。
这几年,类似的无障碍事件屡见不鲜。
比如前不久,南京地铁的盲道被共享单车“霸占”,导致盲人通过时不得不“摸着车走”;还有一些小区电梯门口的无障碍坡道,实际斜度大到轮椅根本上不去。
这些问题背后,反映的是社会对于弱势群体权益的忽视。
谁都有老去、病弱的一天,谁也避不开身边人遭遇不方便的现实。
郑智化最后选择退网,微博内容也清空了。
舆论的围攻让他疲惫,但他想表达的东西,是有价值的。
他个人或许有表达失当的地方,但这不代表他要为所有残障人士的权益诉求背所有锅。
我们要学会分清“表达不完美”和“诉求本身是否合理”这两件事。
或许,下次遇到类似的争议,我们可以先停一停,问问自己:如果是家里老人、孩子,遇到这样的问题,你会怎么表达?
是不是也会带着委屈、愤怒,甚至说得不那么好听?
给表达多一点包容,给权利多一点关注,也许才是郑智化事件后,最值得我们去思考的地方。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