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耗时20年、历经“阿拉伯之春”和新冠疫情两次停工,吉萨金字塔旁的大埃及博物馆终于正式开放。
这座耗资超10亿美元的全球最大单一文明博物馆,藏有10万余件古埃及文物,却因中国游客占首日访客的30%,加之中文购票、导览等服务全覆盖,让中国元素成为开馆初期的一大亮点。

房子设计不抢镜,专门给金字塔当“背景板”
很多人以为这么牛的博物馆,肯定要建得高高大大抢风头,没想到设计师反其道而行之。
这座博物馆的设计方案,是埃及政府2002年面向全球征集来的,当时103个国家的2227名建筑师报名,最终胜出的是爱尔兰事务所HeneghanPeng,而团队里还有位华裔设计师彭士佛。
他们的设计理念特别谦逊:“不想挡住大家看金字塔的视线”。
所以博物馆被建成了钝角三角形,整体体量压得很低,就像自然嵌在沙漠边缘一样。
外墙用的是沙色混凝土和半透明雪花石膏,既能挡住沙漠的强光,又能让室内温度保持舒适,立面上的三角形图案还和金字塔呼应,远看就像“吉萨高原的第四座金字塔”。
更妙的是,博物馆的中轴线和胡夫、门卡乌拉金字塔精准对齐,站在馆内的玻璃幕墙前,就能直接望见远处的金字塔群,古代文明和现代建筑隔着2公里“对视”,这种感觉别提多奇妙了。
整个建筑群占地近50万平方米,差不多有70个足球场那么大,不光有展厅,还有会议中心、公园、文物修复中心,甚至专门给胡夫太阳船建了个专属博物馆。
入口设计得很低,就是为了让大家进去前先收收心,带着期待感走进这座“文物宝库”。

馆里藏着啥宝贝?83吨巨像、黄金面具全在这
一踏进博物馆,最先震撼到人的就是门口那尊拉美西斯二世巨像。
这尊石像已经有3200年历史,高12米、重83吨,是用粉红色花岗岩雕成的。
它可不是一直待在这,之前在开罗火车站前的广场立了50多年,2006年因为市中心的污染会损坏石像,埃及花了3个月时间、斥资490万人民币,用128轮的特制卡车,封路运输了30公里,才把它安全搬到新馆。
现在它站在博物馆入口,每年2月21日拉美西斯二世生日那天,阳光还会通过专门设计的窗口,精准照亮它的面庞,重现古埃及的“太阳节”奇观。
穿过入口,六层高的中央大阶梯特别壮观,两侧摆着60件大型文物。有诸神的雕像、刻满铭文的石棺、精美的柱饰,一路走上去,就像顺着古埃及的历史长河往上追溯。

博物馆里一共分12个常设展厅,按时代和主题划分,从史前时期一直到希腊罗马统治埃及的时候,不管是老百姓的生活、法老的王权,还是古埃及人的信仰,都能在这儿看明白。
最让人期待的肯定是图坦卡蒙展区,足足占了7500平方米,相当于1个足球场大小。
这里藏着5000多件从少年法老墓里挖出来的宝贝,也是这些文物1922年出土后第一次完整集中展出。
镇馆之宝就是那顶金光闪闪的黄金面具,高54厘米、重10.23公斤,完全按图坦卡蒙的脸庞打造,眼睛是黑曜石做的,眼白用石英镶嵌,前额还有鹰神和眼镜蛇神的图案,象征着上下埃及的王权。
还有纯金打造的王座,椅背上镶嵌着松石、玛瑙,画着图坦卡蒙和王后互相依偎的画面,连细节都精致到让人惊叹。
除此之外,法老的战车、首饰、石棺,甚至日常用的扇子、木箱都摆得整整齐齐,仿佛能让人看到这位9岁即位、18岁就去世的少年法老,生前过着怎样奢华的生活。
馆里还有件“老古董”不能错过。4500年前的胡夫太阳船。
这艘船长43.6米、重45吨,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古代船只,传说中是用来载着法老胡夫的灵魂去见太阳神的。
为了把它搬到博物馆,工作人员特意做了个巨大的黑盒,运输过程仪式感满满,就像让这艘古船“穿越”到现代一样。

20年建馆路,一波三折太不容易
这座博物馆可不是说建就建的,从想法诞生到正式开放,足足花了30多年。
1992年埃及就有人提出要建一座新博物馆,取代市中心那个又拥挤又混乱的旧馆,但直到2005年才正式破土动工。
没想到开工后麻烦不断,2011年的阿拉伯之春让工程停了下来,后来好不容易复工,又遇上新冠疫情,开馆时间一推再推,从2018年说到2024年,让全球游客等得望眼欲穿。
好在2025年11月1日,博物馆终于迎来了盛大的开幕仪式。
埃及总统塞西亲自按下启动键,数十国政要都来捧场,无人机在夜空中勾勒出法老面具的轮廓,烟火和远处的金字塔交相辉映,场面特别震撼。
11月4日正式对公众开放后,首日就来了1.8万人次,比预期还火爆,其中中国游客占了30%,足以见得大家对古埃及文明的热爱。
现在博物馆里的10万多件文物,一部分是从旧馆搬来的,还有很多是之前没公开过的珍藏。
为了保护这些宝贝,博物馆建了中东最大的文物修复中心,工作人员用纳米技术修复图坦卡蒙的镀金棺椁,还通过3D扫描还原破损的文物,光迁移这些文物就创下了考古史上的纪录。

不光是博物馆,还能救埃及旅游业?
旅游业可是埃及的“摇钱树”,2024年吸引了1570万游客,贡献了全国8%的GDP。
而大埃及博物馆被埃及官方当成“现代名片”,就是希望靠它吸引更多人来,巩固全球文化旅游重镇的地位。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效果确实不错。
博物馆开放后,开罗和阿斯旺的酒店房价直接翻了四倍,单晚价格突破一千美元,入住率还达到了85%。
埃及官方预计,这座博物馆每年能吸引500万到700万人次,创造3万个就业岗位,到2031年能帮埃及实现年接待3000万游客的目标。
为了接住这波旅游热潮,还有企业计划在博物馆后面建一座35万平方米的超大型酒店,以后住客走专属隧道就能直接进博物馆,别提多方便了。
更贴心的是,博物馆里到处都是“黑科技”,完全打破了大家对文物馆“沉闷”的印象。
和Meta合作的“ProjectRevival”项目特别火,拿起手机扫描展品旁的二维码,就能激活AR滤镜,让哈特谢普苏特女王的残像在屏幕里“复活”,还能给你讲她的故事。
小朋友还有专属的互动中心,可以用乐高搭金字塔、用机器人模拟尼罗河泛滥,在玩的时候就能了解古埃及历史。
而且馆里的中文服务全覆盖,有中文导览器、中文讲解员,春节还会搞特别活动,对中国游客太友好了。

结语
虽然博物馆里的文物已经够震撼了,但还有个小遗憾。埃及的几件“国宝级”文物还流落在外。
埃及前文物部长扎希・哈瓦斯一直在发起请愿,希望能要回三件宝贝:大英博物馆的罗塞塔石碑、卢浮宫的丹德拉黄道带浮雕,还有柏林新博物馆的纳芙蒂蒂王后半身像。
罗塞塔石碑是解读古埃及象形文字的“钥匙”,丹德拉黄道带浮雕是现存最完整的古埃及星图,纳芙蒂蒂半身像被称为“古埃及最美雕塑”,都是埃及的“文化身份象征”。
这些文物大多是殖民时期被掠夺走的,埃及一直想让它们“返乡”,这些年也确实有收获,比如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就归还了几件非法获取的文物,但罗塞塔石碑的追索一直不顺利,因为英国有国会法案限制大英博物馆返还馆藏,暂时还没找到解决办法。
不过不管怎么说,大埃及博物馆的开放都是件大事。它不光是一个放文物的“仓库”,更是让古埃及文明“活”起来的舞台。
站在馆里,一边是十万件文物诉说的千年历史,一边是金字塔见证的亘古苍穹,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大概就是这座博物馆最迷人的地方。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