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的重阳节落在10月29日,与10月23日的霜降节气紧密相连,形成罕见的 “晚重阳” 现象。这种现象在百年间出现次数寥寥,民间“早重阳,暖烘烘;晚重阳,冻死牛”的谚语形象地揭示了其气候特点。气象专家指出,晚重阳年份往往伴随着更强的冷空气活动和更为明显的降温过程,今年冬季我国中东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的概率较大。面对可能到来的寒冬,提前了解防寒养生知识,对保护心脑血管健康、预防呼吸道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一、晚重阳的气候特点与健康隐患
1. 气温骤降与身体适应挑战:晚重阳年份最显著的特点是气温下降更为迅速和明显。今年重阳节在霜降节气第7天,接近立冬,冷空气活动频繁,北方地区夜间气温可能跌破5摄氏度。这种急剧的温度变化对人体血管和呼吸系统构成挑战,容易导致血管收缩、血压波动,增加心脑血管负担。同时,寒冷空气对呼吸道黏膜的刺激也更强,易引发呼吸道感染。
2. 寒冷天气对特定人群的影响:对于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和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而言,晚重阳带来的寒冷天气尤为不利。统计显示,此时节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较平时可能升高15%。寒冷会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担,可能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对于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冷空气刺激可能导致疾病急性发作。
3. 干燥气候与呼吸道健康:晚重阳时节,空气湿度明显下降,干燥的空气易导致呼吸道黏膜防御功能减弱。同时,室内供暖开始后,内外温差加大,进一步增加感冒和呼吸道疾病风险。保持适宜的室内湿度,适当补充水分,有助于维持呼吸道健康。

二、防寒养生的具体措施
1. 适时添衣与重点部位保暖:防寒保暖应采取分层着装策略,便于根据温度变化及时调整。特别要注意头部、颈部、腰腹部和脚部的保暖,这些部位最容易受寒。老年人外出时应戴帽子、围巾,避免早晚低温时段长时间在户外停留。从室外进入室内,不要立即减少衣物,应等身体适应温度后再调整。
2. 饮食调理与营养补充:饮食上应适当增加温热性食物摄入,如羊肉、红枣、生姜等,以提高机体抗寒能力。保证充足蛋白质摄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C,增强免疫力。适量饮水,避免血液黏稠度增加。冬季可适当增加餐次,减少每餐食量,减轻肠胃负担。
3. 合理运动与作息调整:运动时间选择在上午10点后或下午,避免在气温较低的清晨进行剧烈运动。适合选择温和的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以微微出汗为宜。保持规律作息,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增强免疫力。运动前要充分热身,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水,添加衣物以防着凉。
三、特殊人群的防护要点
1.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特别防护: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要按时服药,定期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清晨是心脑血管事件高发时段,起床时宜慢不宜快,可遵循“三个半分钟”原则:醒来后躺半分钟,坐起后等半分钟,双腿下垂床沿再坐半分钟。避免突然从温暖室内进入寒冷室外,可在楼道等过渡区域适应片刻。如出现胸闷、心悸、头晕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2. 老年人及儿童的防护措施:老年人和儿童对温度变化调节能力较弱,是寒潮天气中需要重点保护的对象。要确保老年人居住环境温暖,地面干燥防滑。儿童保暖要注意适量,避免过度穿衣导致出汗后反而容易感冒。家长应随时根据孩子的体温变化调整衣物。保持室内通风,但避免冷风直吹。
3. 呼吸道敏感人群的防护策略:呼吸道敏感人群在寒冷天气外出时应佩戴口罩,避免冷空气直接刺激呼吸道。保持室内适宜湿度,可使用加湿器避免空气过于干燥。适当进行深呼吸练习,增强肺功能。如出现咳嗽、气促等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
结语
面对百年一遇的“晚重阳”气候现象,我们需要认识其气温骤降、干燥寒冷的特点及对特定人群的健康隐患;采取适时添衣、饮食调理和合理运动等防寒养生措施;心脑血管患者、老年人及呼吸道敏感人群更需加强防护。科学的健康防护能帮助我们安然度过可能到来的寒冬。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