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何H3N2毒株需要我们格外关注?研究表明,由于病毒易变异且人群普遍缺乏特异性免疫力,其传播速度和致病风险可能显著高于普通流感病毒。提前了解并做好科学防护,是抵御健康威胁的关键一步。

一、为何多数人对H3N2毒株缺乏抵抗力?
甲型H3N2流感病毒是甲型流感病毒的一种重要亚型,自1968年“香港流感”大流行后,已在全球范围内季节性流行超过半个世纪。然而,人群对其的免疫力却始终难以建立稳固防线,主要原因有三点。
首先,抗原漂移是核心原因。流感病毒的表面存在两种关键蛋白——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它们是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的主要目标。H3N2病毒的H蛋白基因特别容易发生微小的突变,即“抗原漂移”。这意味着,即使一个人感染过去年的H3N2病毒或接种了去年的疫苗,其免疫系统也可能无法准确识别出今年已发生变异的病毒株,从而导致重复感染。
其次,存在免疫原性差异。世界卫生组织(WHO)每年会根据预测推荐新的流感疫苗组分。但由于H3N2病毒在鸡胚(生产疫苗的常用介质)中培养时自身也会发生适应性变异,可能导致最终生产出的疫苗病毒与实际流行的病毒株之间存在微小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疫苗的有效性。
最后,人群基础免疫水平不均。老年人和儿童的免疫系统相对较弱,即使接种疫苗,产生的保护性抗体水平也可能较低。而对于从未接触过某些H3N2变异株的人群来说,其体内完全没有预存免疫力,一旦接触极易感染。
二、H3N2毒株感染有何独特之处?
了解H3N2的临床特点,有助于我们及时识别并采取正确措施。其感染症状虽与其他流感类型相似,但往往具有一些特点。
1. 起病急,全身症状重。感染者通常会突然出现高烧(体温可达39-40℃),伴有明显的全身性症状,如头痛、畏寒、严重的肌肉酸痛和乏力。这些症状往往比普通感冒或部分其他流感亚型更为突出。
2. 呼吸道症状与并发症风险。患者会有咳嗽、咽痛、流涕等呼吸道症状。需要高度警惕的是,H3N2感染引发严重并发症的风险较高,特别是对于高危人群。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肺炎(可为病毒性肺炎或继发细菌性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心肌炎、以及加重原有的慢性基础病(如心力衰竭、哮喘、糖尿病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3. 传染性强,易引起聚集性疫情。流感的基本再生数(R0)约为1-2,意味着一个感染者可能传染给1到2个人。在人群密集、通风不良的场所(如学校、医院、养老院),H3N2病毒可以通过飞沫和接触迅速传播,短时间内导致多人感染。
三、防护策略:五类高危人群需立即行动
面对H3N2的威胁,全体人群都应做好基本防护,但以下五类人群因感染后发展为重症的风险显著增高,必须采取更加积极的预防措施。
第一类:老年人。尤其是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免疫系统功能随年龄增长而下降,且多伴有慢性病,是流感相关重症和死亡风险最高的人群。
第二类:低龄儿童。5岁以下儿童,特别是2岁以下的婴幼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感染后易出现高热惊厥、喉炎、肺炎等严重情况。
第三类:慢性病患者。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慢阻肺)、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免疫系统疾病以及病态肥胖(BMI≥30)的人群,流感病毒会加重其基础病情,导致恶性循环。
第四类:孕妇。孕期女性的生理状态和免疫系统发生变化,心脏和肺部负担加重,感染流感后住院风险显著高于非孕龄妇女,也可能对胎儿造成影响。
第五类:一线工作人员。包括医护人员、养老机构工作人员、托幼机构教职工等,因其职业特性而频繁接触病原体,不仅自身感染风险高,还可能成为传播的桥梁。
对于以上人群及普通公众,最有效的防护措施是每年接种最新的流感疫苗。此外,坚持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避免去人群聚集场所等良好卫生习惯,同样是构筑健康防线的基石。

)

(2岁宝宝下巴后面长痘痘))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