浆乳和肉芽肿区别在哪?看完不再混淆!(肉芽肿和浆细胞乳腺炎的区别) 99xcs.com

浆乳和肉芽肿性乳腺炎虽然都属于乳腺炎症,但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很多患者由于缺乏对这两种疾病的认识,在就医时走了不少弯路。接下来,我们将从多个方面为大家清晰地呈现浆乳和肉芽肿的区别,让大家一目了然。

发病原因

浆乳:浆细胞性乳腺炎的发病原因主要与乳腺导管排泄障碍有关。乳头内陷、乳腺导管扩张等因素,会导致乳腺导管内分泌物排出不畅,从而引起导管周围的化学性炎症,进而吸引浆细胞浸润,引发炎症。此外,细菌感染、自身免疫反应等也可能参与其中。例如,一些女性由于先天乳头发育不良,乳头内陷,使得乳腺导管开口堵塞,分泌物无法正常排出,就容易诱发浆乳。

肉芽肿:肉芽肿性乳腺炎的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明确,但大多认为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可能是患者对乳腺导管内的脂性物质产生超敏反应,从而引发局部的炎症和肉芽肿形成。另外,口服避孕药、外伤、感染等因素也可能是诱发因素。有研究表明,一些女性在服用避孕药后,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变化,可能增加了肉芽肿性乳腺炎的发病风险。

浆乳和肉芽肿区别在哪

久久小常识(www.99xcs.com)™

临床表现

浆乳:浆乳患者早期常表现为乳头溢液,溢液的颜色可为淡黄色、脓性或血性等。随着病情发展,乳房会出现疼痛、肿块,肿块质地较硬,边界不清,可与皮肤粘连。部分患者还会出现乳头凹陷、乳晕周围皮肤红肿等症状。疼痛一般为胀痛或刺痛,程度不一,在月经前可能会加重。例如,有的患者在月经来临前,乳房胀痛明显,触摸时能感觉到乳晕周围有硬块。

肉芽肿:肉芽肿性乳腺炎多以乳房肿块为首发症状,肿块质地较硬,边界不清,可迅速增大,常伴有疼痛。疼痛较为剧烈,呈刺痛或跳痛。肿块表面皮肤可发红,严重时可出现破溃、流脓。与浆乳不同的是,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肿块位置相对较深,且发展速度较快。有些患者在短短几周内,乳房肿块就明显增大,疼痛难忍。

发病部位

浆乳:浆乳主要发生在乳晕周围,这是因为乳晕周围的乳腺导管比较集中,容易出现排泄障碍。乳晕下的大导管是病变的主要部位,炎症往往从这里开始,逐渐向周围扩散。例如,很多浆乳患者最初的症状就是乳晕周围出现疼痛和肿块。

肉芽肿:肉芽肿性乳腺炎可发生在乳房的任何部位,但以外上象限较为多见。这可能与该部位的乳腺组织较为丰富,更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有关。与浆乳相比,肉芽肿的发病部位相对较为广泛。

超声表现

浆乳:在超声检查中,浆乳表现为乳晕周围的导管扩张,导管内可见点状或絮状回声。病变区域血流信号不丰富,多为低速血流。超声图像上还可能显示导管周围有液性暗区,提示有炎症渗出。例如,超声报告可能会描述为“乳晕下导管扩张,内见点状回声,周边少量血流信号”。

肉芽肿: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超声表现为低回声或无回声区,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病变内部血流信号较丰富,可呈树枝状或紊乱分布。超声还可能发现乳腺组织内有多个大小不等的结节状回声,提示肉芽肿形成。如超声检查可能提示“乳腺外上象限见不规则低回声区,内部血流信号丰富,可见多个小结节”。

治疗方法

浆乳:对于浆乳的治疗,早期可采用保守治疗,如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中药调理等。如果病情严重,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则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乳腺导管切除术、乳房区段切除术等。手术的目的是切除病变的导管和组织,防止炎症复发。例如,对于一些乳晕周围反复出现炎症的浆乳患者,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乳腺导管切除术。

肉芽肿:肉芽肿性乳腺炎的治疗相对复杂。一般先采用激素治疗,以控制炎症反应。同时,可结合中药治疗,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如果病情稳定,肿块缩小,可考虑手术切除病变组织。但手术时机的选择非常重要,过早手术可能导致炎症扩散,过晚手术则可能增加乳房外形破坏的风险。有患者在经过激素和中药联合治疗一段时间后,乳房肿块明显缩小,此时进行手术,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复发情况

浆乳:浆乳的复发率相对较高,尤其是在手术不彻底或患者自身乳腺导管排泄障碍未得到改善的情况下。复发时症状可能与初次发病相似,再次出现乳头溢液、乳房肿块等。一些患者在手术后,由于没有注意保持乳腺导管通畅,导致炎症再次发作。

肉芽肿:肉芽肿性乳腺炎也有一定的复发率,但通过规范的治疗和长期的随访,复发率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复发的原因可能与免疫功能异常未完全纠正、治疗不彻底等因素有关。例如,部分患者在症状缓解后,自行停药,没有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后续治疗和随访,导致疾病复发。

浆乳和肉芽肿在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发病部位、超声表现、治疗方法以及复发情况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区别。了解这些区别,有助于患者及时准确地判断自己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