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中国机动车拍卖成交额已接近5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55%。中国拍卖行业协会会长王波在第三届中国机动车拍卖行业大会上表示,机动车拍卖已成为二手车流通体系不可或缺的支柱渠道。

根据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发布的《2024年中国机动车拍卖市场统计年报》,新能源汽车拍卖正成为行业增长的新动能。数据显示,2024年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拍卖委托量分别同比激增118%和155%。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3600万辆,出行平台和租赁公司批量退役车辆逐步流入市场,结合AI定损和数字化检测技术的应用,新能源拍卖有望开启“万亿级”市场空间。

在要素市场化改革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背景下,机动车拍卖的流通价值进一步凸显。2024年全国机动车拍卖成交车辆转籍比例达50.13%,其中跨省转籍占31%,有效打破区域壁垒,推动二手车从过剩地区流向需求市场,助力汽车梯度消费。

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治理与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周天勇指出,盘活闲置二手车资源是要素市场化改革的关键,拍卖机制能高效解决资源配置低效问题。2024年9月全国二手车交易超9000亿元,印证了市场化流通的巨大潜力。

本次大会还发布了国家标准《拍卖术语》与团体标准《电动汽车拍卖检测评估规范》,旨在解决行业长期存在的术语不统一和新能源汽车检测无依据等问题。《拍卖术语》构建了覆盖全业态、全流程的拍卖术语树形结构体系,填补了国家标准层面的空白。该标准收录157个词条,新增46个贴合数字时代的术语,同时删除32个过时表述。

中国拍卖行业协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王雪颖认为,这些标准将帮助行业实现从“行业用语”到“国家语言”的升级,适用范围覆盖司法、国资等所有拍卖场景,有助于中国机动车拍卖与国际接轨,尤其为二手车出口、文物艺术品拍卖等跨境业务扫清语言障碍。
团体标准《电动汽车拍卖检测评估规范》则聚焦新能源汽车拍卖的技术盲区,建立专业检测体系,重点规范三电系统评估流程,明确电池衰减程度、电机故障排查、电控系统稳定性等核心指标的检测方法。这将从根本上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提升交易公平性和效率。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会长罗磊表示,标准的落地将推动机动车拍卖行业从“经验驱动”转向“标准驱动”,降低交易风险,增强消费者对拍卖模式的信任。
2024年全国机动车拍卖成交123.52万辆,成交额493.61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75.83%和55.21%,市场规模连续七年创历史新高。数字化已成为行业主流,纯网络拍卖和同步拍卖占比达到98%,纯网络拍卖同比增长170.73%。数字化不仅改变交易形式,更重塑行业生态,通过AI估值和大数据匹配等技术,让车辆定价更精准,买家匹配更高效。
青岛腾信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裴海波分享了技术应对方案,投入超千万元研发AI智能定损系统,针对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检测准确率达97%,为新能源拍卖提供技术支撑。他认为,随着技术成熟与标准落地,新能源汽车拍卖将成为行业的“第二增长曲线”。
拍卖机制能高效匹配车源与需求,让二手车从“闲置资产”变成“流动商品”。2024年全国机动车拍卖成交车辆转籍比例达50.13%,其中跨省转籍占31%,打破了区域壁垒,推动汽车梯度消费。当前国内二手车保有量析出比仅5.7%,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拍卖是提升析出率的关键手段,通过公开透明的竞价机制,能快速实现二手车价值发现,缩短库存周期。头部二手车经销商通过拍卖平台获取车源,库存周转周期缩短至15天以内。
二手车出口拍卖服务平台投资意向及战略合作伙伴签约仪式同步落地,标志着中国机动车拍卖开始向国际化布局。未来将通过拍卖平台,推动中国二手车走向全球市场,进一步拓展流通边界,成为国内二手车循环的桥梁,也是中国汽车出海的重要渠道。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