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法院自2024年至2025年8月共受理各类涉老民事案件41389件,妥善审结38287件,收案、结案数量均呈现稳步上升态势。从案件类型来看,合同类纠纷、婚姻家事类纠纷、侵权类纠纷以及特别程序类案件较为常见,其中合同类纠纷占比不断攀升。从涉及的法律关系来看,已从传统的婚姻家庭、继承赡养领域扩展至养老服务、网络消费、投资理财、劳动就业等多个领域。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意愿增强,在新就业形态、数字消费、网络服务等新兴场景中,涉老权益保护工作面临新形势和新挑战。老年人在家庭生活及权利支配过程中易处于弱势地位,合法权益易遭受漠视和侵害。主要表现为:结婚、离婚的个人意愿受到子女干预;财产权利易被家庭成员剥夺或控制;遭受身体、精神暴力行为偶有出现;精神需求持续上升,部分孤寡老人得不到情感关怀;监护问题日益凸显,“失能”老人的财产权益易被不当处置,存在“被代理”、“被支配”等风险。
我国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对养老服务的市场需求也在逐渐扩大,但因部分养老机构经营管理不善,提供养老服务的质量参差不齐,导致老年人人身损害事件频发。具体表现为:预付费养老服务中,养老机构利用“格式条款”减免责任,“服务缩水”、收费不退等乱象有所增加;养老机构内部管理及应急机制不规范,针对第三方侵权风险防控薄弱,同住人员侵害事件易发;部分养老机构以违法建筑提供服务,养老设施存在隐患;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护理人员培训不足、看护不力,引发老人受伤事件增多。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及医疗水平的提高,老年就业群体的数量越来越多,但超龄劳动者遭受不公平对待的问题也应予以关注。司法实践中,对超龄劳动者的用工关系性质、误工损失赔偿、工伤保险及基本劳动待遇的认定标准存在争议。此外,因超龄劳动者身体机能下降,其在工作过程中受伤的风险更大,但受限于行动不便和经济所困,事发后往往面临维权难的困境。
近年来,北京法院聚焦老年人的急难愁盼问题,充分发挥司法审判职能作用,积极探索更贴合老年人需求的审判模式和工作机制,彰显出司法对老年人权益保护的力度与温度。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北京法院坚持以“如我在诉”的司法理念办好每一起民生案,在法律规范的裁量空间内,努力寻找最佳处理方案,实现最佳裁判效果,探索完善以助老、爱老、护老、养老为核心价值的涉老家事案件工作机制。如健全专业审判机制,推动矛盾纠纷实质化解;持续优化适老司法服务保障机制;协同社会力量深化多元解纷网络。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