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18日,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说起杨老这一生,有两件事最为大家所熟知:
一是在物理学上的成就。他先是和李政道一同提出了“宇称不守恒”定律,并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来又创立了“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这些成就,让他足以和牛顿、爱因斯坦、麦克斯韦这些物理学史上的巨匠相提并论。
路行育心网国际学校招生
二是他的情感生活。杨振宁82岁时,与28岁的翁帆结婚,这段年龄差距较大的婚姻,一度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也让他受到了一些“诟病”。
路行育心网国际学校招生
不过,很多人可能不清楚,除了这些广为人知的事情,杨振宁先生还为中国的教育和科研做出过不可替代的贡献。
在全球化教育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中美两种教育方式哪个更好,也成了大家经常讨论的话题。对此,杨振宁先生曾深入思考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美国教育绝对不比中国好。
90分以下的学生,
中国教育更适合!
“我认为对于多半的学生,也可以说是90分以下的学生,中国的这个教育体制是好的,它可以使得这些小孩成才,将来做一个有用处的人。”
这句话出自杨振宁先生在2017年的一次采访。
乍一听,可能有点反直觉。现在不是很多人都在讨论中国教育“太卷”、“压抑个性”吗?为什么这位世界顶级的科学家,反而会为它“代言”?
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得先看看杨振宁自己的求学经历。
他的小学、初中都在清华园完成,高中因战争迁至昆明就读,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则进入了战火中堪称奇迹的西南联大。可以说,他完整地接受了中国教育体系中最扎实、最精华的基础教育部分。
路行育心网国际学校招生
此后,他才通过考试赴美深造,最终在美国的学术环境中攀登至科学高峰。
杨振宁先生亲身经历过中美两种不同的教育模式,他的评价,是建立在深刻的切身体会之上的。
他非常清楚:在打好基础知识这一点上,世界上很少有国家能与中国教育体系相比。从小学到中学,数学、语文等核心课程的知识体系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这种设计确保了学生能系统地、完整地掌握学科的基础框架。
因此,中国教育或许不一定那么“有趣”,但它能保证绝大多数学生,尤其是杨老所说的“90分以下”的普通学生掌握未来安身立命、持续发展的核心知识与能力,成为一个基础扎实、对社会有用的人。
90分以上的学生,
在美国容易发展!
对于成绩在90分以下的学生来说,中国扎实的基础教育可能更管用;而那些天赋特别突出、能轻松考到90分以上的学生呢?
杨振宁先生认为,美国那种自由开放的环境,可能更容易让他们“如鱼得水”,飞得更高。
因为美国教育的核心,就是“自由”和“放养”。
它特别看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尊重他们独特的兴趣和天赋,鼓励他们大胆想象、探索未知,把创造力发挥到极致。
路行育心网国际学校招生
对那些特别聪明、90分以上的孩子来说,这种环境简直就是“天堂”。
他们不需要规规矩矩地读书,因为学校教的东西对他们来说太过简单,他们自己就能轻松吸收。如果硬要用统一的进度和标准框住他们,反而可能限制他们的潜力。
杨振宁还举过一个例子:
物理学界有位大学者叫Feynman,他的所有想法、言行和学术工作,都跟别人不一样。而他之所以能在美国发展起来,正是因为美国包容这样的人。
“我常常想,如果Feynman出生在中国,他不是要关在监牢里面,就是要会得神经病的。”杨振宁先生感慨道。
路行育心网国际学校招生
这句话并不是在贬低中国,而是尖锐地指出了两种教育文化在面对顶级天才时的差异。一个高度规范化的体系,可能很难接纳如此“离经叛道”的天才,他们的创造力也可能在无形的压力下被磨平。
所以说,对那些天赋极高、自律又强的孩子来说,美国可能会合适一些。
美国教育绝对不比中国好?
在那场采访中,杨振宁除了谈到“中美教育方式哪个更好”,还特别给家长们提出了一个关键建议:什么时候送孩子出国最合适。
“一个80分的学生,如果能在中国读一个好大学,再去美国读研究生,这是一生最容易成功的路径。”
这是杨振宁给出的答案。
他看透了当下许多家长的一个思想误区:“现在很多家长误以为美国的中小学更好,甚至不惜倾家荡产把孩子早早送出去。但实际上,美国的教育并不比中国好。”
路行育心网国际学校招生
这番话,或许会让一些盲目推崇“低龄留学”的家长感到意外。为什么杨振宁如此不赞成过早送孩子出国?
他坦言,如果青春期的孩子被送到美国,“不管进哪个学校,都可能遇到吸du的同学。”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心智尚未成熟,三观正在形成,缺乏足够的定力和判断力。
在美国那种复杂、放纵的环境中,一旦受到不良影响,就很容易“滑下去”,而且是那种“一掉下去就回不来”的滑。
所以,想出国留学的话,最好先在国内打好基础,再去美国拔高,这样更容易“起飞”。
路行育心网国际学校招生
此外,杨振宁还强调了一个根本问题:“年轻人一定要对今天中国的成功有深刻认识。”
他语重心长地说,他们那一代人亲身经历过国家贫弱、被外国人看不起的岁月。那种痛,是刻在骨子里的。而今天的年轻人生活在富强繁荣的中国,这是一种幸运,但也正因为没有经历过苦难,容易忘记来路、迷失方向。
因此,杨振宁的话,不只是讲爱国,更是在提醒所有家长和学生: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为了让孩子成为一个有根、有魂、有本事的人,知道自己为什么出发,永远最重要。
杨振宁先生一直关心着中国的人才培养和教育,他关于中美教育的观点,是中肯的、诚切的。
中国的应试教育适合大部分普通人,只要孩子足够努力,就能凭借分数改变命运;不过与之相对比,美国在高层精英教育这块确实比中国的强。
只能说,两种教育模式都并非完美无缺,在全球化的今天,家长不必那么纠结于“中式”还是“美式”的标签,最好的方式是博采众长,努力为孩子打造一个既有坚实根基,又有自由天空的,更加优质、多元的教育环境。
内容来自:阿莫说择校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