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产业,大国科技竞赛“必争之地”(国家未来产业调整趋势) 99xcs.com

(来源:千龙网)

通过“十五五”规划提前布局未来产业,旨在抓住技术迭代窗口实现“换道超车”。

10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发布。《建议》提出,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探索多元技术路线、典型应用场景、可行商业模式、市场监管规则,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这六大未来产业,是中国应对全球科技竞争、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塑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这一决策既基于技术演进的客观规律,也体现了国家对产业变革趋势的前瞻性判断。

颠覆性技术

重构生产力底层逻辑

事实上,未来产业领域的技术颠覆性,正在重构生产力的底层逻辑。六大领域的技术突破,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生产方式,深刻改变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

量子科技或开启第二次量子革命。氢能和核聚变能或是能源革命的终极解决方案。脑机接口成为解锁人类认知边界的钥匙。该技术可治疗瘫痪、渐冻症等重大疾病。

更重要的是,这些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目标高度契合,氢能和核聚变能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生物制造减少对石油基原料的依赖。这种“技术向善”的导向,将推动人类社会向更加公平、高效、绿色的方向发展。

发展未来产业,也有助于经济转型,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未来产业的发展,将推动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跨区域协作

推动产业高端化转型

未来产业涉及的六大领域,国内外都在积极布局,无疑是一场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的全球竞赛。

从国内看,“顶层设计+区域协同”正在双轮驱动。区域协同发展加速,将从“虹吸竞争”到“共生共荣”转变。核心城市的吸引力进一步强化,北京、上海、深圳等超大城市凭借研发资源、人才储备和资本市场优势,在量子科技、脑机接口、6G等领域形成“技术高地”。

新兴节点城市则差异化崛起,合肥、成都、武汉等城市通过聚焦特定领域实现弯道超车,通过“未来产业+传统制造”融合,推动产业向高端化转型。

同时,国际合作与区域开放联动,中国与东盟签署自贸区3.0版升级议定书,将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纳入合作框架,推动量子通信、氢能等技术输出。使中国有望形成“核心辐射、多极支撑、全域协同”的未来产业发展格局,为全球区域经济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着眼于长远

让中国成为创新强国

当然,也要看到,全球竞争异常激烈,大家都在抢占产业变革的战略先机。当前,全球科技产业正经历“范式转移”,未来产业的竞争将决定各国在21世纪的经济地位。

从国际看,技术封锁与生态构建并行。美国在量子计算、可控核聚变等领域仍保持领先,其量子纠错技术已进入实用化阶段。氢能和核聚变能中,日本在氢能产业链(如燃料电池)占据优势。脑机接口领域,美国Neuralink启动人体试验,Synchron设备获批商用。

中国通过“十五五”规划提前布局,旨在抓住技术迭代窗口实现“换道超车”。

中国的技术储备,正是从实验室突破到产业化前夜的关键跨越。未来仍需加大技术攻坚力度和强度,突破量子纠错、生物合成路径设计、聚变堆芯材料等“卡脖子”环节,强化基础研究投入。

除了技术攻坚,还有标准争夺,针对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等技术建立伦理框架,中国需要积极参与规则制定。这种战略布局不仅能提升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话语权,还可能主导未来产业标准的制定。

总体来说,这六大产业代表了未来20年全球科技竞争的核心战场。未来产业的布局也将重塑经济格局。

将六大领域列为未来产业,是中国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抉择。这些产业不仅是技术创新的“皇冠”,更是重塑全球经济格局的关键变量。“十五五”期间,需以“战略定力+创新生态”双轮驱动,在关键领域实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跨越,引领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创新强国,为全球产业变革贡献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