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可指挥交通又能远程问诊!多国学者共论AI重新定义城市“可沟通性”(既可指挥交通又可指挥) 99xcs.com

(来源:上观新闻)

久久小常识(www.99xcs.com)™

2025年10月27日,“人工智能与都市文明——亚太可沟通城市研究联盟研讨会(2025)”在复旦大学举行。本次论坛由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浙江大学数字沟通研究中心与IP SHANGHAI上海城市形象资源共享平台、解放日报·上观智库共同举办,旨在以“可沟通城市”为关键概念,聚焦亚太城市智能化转型经验,探索人工智能时代的都市文明发展新路径。

与会嘉宾分享了上海、杭州、首尔、新加坡和墨尔本等亚太城市智能媒介发展的最新经验个案。

墨尔本:智慧交通系统“SCRAM”

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院士、墨尔本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斯科特·麦夸尔(Scott McQuire)教授以墨尔本智慧交通系统“SCRAM”为例,指出城市智能系统在程序设计层面内嵌了特定城市的价值判断与治理取向,系统对哪些数据被采集、对何种类型车辆给予通行优先级、如何划分与管理不同时段的交通流量的参数设定,实质上都是对城市运行需求、公共利益取向的编码过程,与此同时,对于绝大部分市民而言,各类智能系统的设计与运行往往都是不可见的。正因如此,人工智能在城市治理中的应用必须保持多元价值的开放性,应鼓励公众对系统进行“再编程”,让那些难以被即时量化的数据,例如市民的实际出行感受、街区微观尺度下的生活体验等,同样被纳入智能技术的运作过程中。这是当下提升智能城市的“可沟通性”与推动未来都市文明发展的关键。

韩国:本地生活平台“Karrot”

韩国延世大学城市社会空间信息研究中心主任金永灿(Yong-Chan Kim)教授以韩国本地生活平台“Karrot”为例,讨论了人工智能如何介入社区的日常沟通与邻里关系的问题。这类以“邻里”为边界的本地平台,通过智能推荐系统把地理位置、行为偏好、互动记录、互评反馈等数据整合起来,设定“邻里评分”等可视化信任指标,引导居民更友善、更负责地与附近的人发生联系。与此同时,他也提出警示:当这类智能推荐系统被过度应用,同样可能固化熟人圈层、排斥差异,甚至把互评机制转变成对他者的日常化监督。

金教授强调,面向城市公共生活的AI系统,不能只以效率和安全为首要考虑,而必须在设计层面内置公平、具有“包容性”的沟通机制,例如提高智能推荐和信誉评分机制的透明度,加入鼓励理解而非指责的“善意提示”设计等,才能让本地智能平台真正成为促进相互信任、支持多元共处的城市沟通基础设施。

久久小常识(www.99xcs.com)™

新加坡:“健康枢纽(Health Hub)”智能公共健康服务系统

新加坡国立大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余燕姗(Audrey Yue)以新加坡的“健康枢纽(Health Hub)”智能公共健康服务系统为例,指出“健康枢纽”作为新加坡智慧城市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个人与家庭健康记录、线上问诊、诊费保险支付、健康补贴申领等多项功能整合于同一平台,实现了公共健康服务的一体化和高效化。针对新加坡多语言、多文化的社会特征,系统特别嵌入多语种人工智能助理,帮助市民理解复杂的医学术语,解释体检报告,并依据个人健康数据生成个人生活方式与运动习惯的建议,缓解民众的健康焦虑。

她认为,这一系统不仅提升了市民获取健康资源的便利性,也体现了AI技术向“有关怀”的城市基础设施的转化。人工智能在其中成为促进沟通、激发参与、构建伦理反思性的媒介。对于智能城市文明而言,以社会公共价值与智能技术特征相融合为基础的“数字福祉(Digital Wellbeing)”,是建构可持续的城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久久小常识(www.99xcs.com)™

目前处于概念验证阶段的“Synseh”应用,可分析用户的舌头图像,随后根据用户体质,以新加坡四种官方语言给予饮食和生活起居等的实用调养建议。(受访者提供)

杭州:“城市大脑”智慧城市管理系统

浙江大学数字沟通研究中心张子柯教授介绍了杭州“城市大脑”智慧城市管理系统是如何重塑市民在交通出行和医疗服务等方面的生活体验。杭州城市大脑通过将市民日常出行需求的独特性纳入交通系统,优化停车管理、地铁与公交换乘线路布局,以及紧急和特殊用途车辆的通行优先级,提升城市交通及危机响应的效率与水平。在医疗卫生方面,城市大脑打通了不同医院之间的信息壁垒,并通过AI为市民的医疗需求提供就医推荐与路线规划,极大提升了医疗服务的效率和准确性。

张子柯教授指出,杭州城市大脑智能系统在面对城市中突发环境干扰和意外事件的应对上仍旧有提升空间。他认为,在帮助公共管理提升效率之余,智能系统应触达和容纳更多的普通市民细微城市体验,以加强系统的“可沟通性”。

上海:复兴岛“量子城市”实践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李梦颖青年副研究员以《量子城市:技术与人文的十字路口》为题,认为上海复兴岛“量子城市”实践通过三重创新,对智能城市文明的发展方向做出了探索:一是以全域智能实现对城市复杂系统的“量子化”复刻,推动AI从单一场景应用,迈向城市系统间的多维交互;二是以“数字原生文化”激活公共参与,将二次元、游戏、虚拟现实、平台共创作为市民表达与连接的主流语言,重塑城市公共文化生态;三是通过全民参与设计、艺术家长期驻留与数字人才社区建设,构建长期的城市创新机制和文化共同体。未来的智能城市文明的发展,不仅要依托于技术的进步,更取决于能否将人文体验与多元价值持续“编码”进城市运行和日常生活中,激发出多元主体的创造力。

久久小常识(www.99xcs.com)™

复兴岛,正在着力构建未来城市实验区、创新创业和人才集聚区、时空智能创新先行区。徜徉人工智能的星辰大海,擘画‘量子城市’的云宇星空,探索存量空间和科创功能深度融合、工业遗存与城市更新的和谐共生。(上观资料照片)

最后,与会嘉宾还围绕如何看待智能城市文明的系统性变革,如何在智能时代维系城市的公共价值、市民权利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孙玮教授在圆桌对谈中提到,各位学者所分享的来自亚太各地的城市的智能化案例虽然各具侧重,却在“媒介”“智能”“文明”等关键词上形成了共鸣。人工智能已经深刻改变了城市交流系统的运作逻辑。不同于既往的主导媒介,智能媒介系统已不仅在表征、话语维度产生影响,更在话语之外,以数据信息的交转,深入嵌入了城市系统运作的方方面面,人、物、事件等皆可被数据化和自动化整合。如何消解自动化的封闭智能运作系统与多元开放的公共价值、个体权利之间的紧张关系,是当前城市研究所面临的核心矛盾,也是建构“可沟通城市”的价值所在。面对智能化的新现实,未来“联盟”可围绕如何增加不同社会场景中交互界面的多样性,保障个体对于城市系统的接入和参与,重新阐释和发掘智能时代的人文价值等具有共性的问题展开进一步的交流合作。

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黄旦认为,城市的形成往往始于道路与交通体系的建设,道路规划体现出城市治理与社会秩序的分化。城市交通系统的运作形态,与公共空间的开辟与市民交往的方式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影响。随着人工智能深度介入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的“可沟通性”的运作逻辑也正在被重新定义。通过智能城市中社区交流方式的改变,智能媒介技术也正深刻重塑着当代城市的社会分类体系。在数智时代,城市中的区隔、差异存在方式,已从空间、地理层面转向信息、数据层面,以信息的“分类”“标签”的形式出现。面对新的现实,我们需要结合当地语境,重新理解市民的日常生活与交往表达对于城市的意义。如何理解智能媒介时代的全新表达机制、主体意识以及文化意义,已成为审视城市公共性与智能社会沟通模式的关键议题。

原标题:《既可指挥交通又能远程问诊!多国学者共论AI重新定义城市“可沟通性”》

栏目主编:尤莼洁 文字编辑:尤莼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