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中国工业报)
■ 李思源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工智能与工业的深度融合,正成为提升生产效率、优化产业结构、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关键路径。新质生产力作为以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驱动的生产力跃升形态,已成为引领全球产业格局重塑的核心力量。2025年8月2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工业全要素智能化发展——推动工业全要素智能联动,加快人工智能在设计、中试、生产、服务、运营全环节落地应用。这一政策部署,不仅为我国工业智能化发展提供了战略引领,还为新质生产力在工业领域的深度释放注入了制度动能。
推动新质生产力与工业深度耦合,不仅关乎我国工业的现代化进程,更关系到能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面对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挑战和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上升,我国亟待依托新质生产力这一强大引擎,加快推进工业全要素智能化发展,把制度优势与技术优势结合,把政策导向与市场机制融通,从而实现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以新质生产力夯实工业基础能力。
工业基础能力是新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根基,也是工业全要素智能化发展的前提。当前,智能设计、工业软件和工业数据等基础环节仍是我国工业体系的薄弱处。一方面,应依托国家战略部署,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将人工智能、材料科学、控制工程、数据科学等纳入重点方向,对基础软件、操作系统、工业数据库等领域加大研发力度,化解“卡脖子”风险;另一方面,要大力推动跨学科交叉与技术融合,强化智能感知、边缘计算等前沿理论与方法的应用创新,为工业全要素智能化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和技术底座。
以新质生产力增强工业技术韧性。
工业技术韧性体现了产业体系应对不确定性和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是推动工业全要素智能化的关键支撑。新质生产力的形成离不开资金、人才与制度保障。应通过财政专项资金、产业引导基金等方式,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持续支持工业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开发。同时,要创新投融资模式,鼓励企业设立工业技术创新基金,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在人才方面,要构建“培养+引进”并重的机制,着力打造跨学科、复合型技术人才队伍,为工业智能化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制度层面,则需完善产权保护、成果转化、风险分担等政策环境,形成促进创新的长效机制,从而提升工业体系的整体韧性与自主创新能力。
以新质生产力突破工业关键核心环节。
关键核心环节的自主可控,是实现工业全要素智能化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国在工业软件、智能制造装备、核心零部件等领域仍存在短板,亟待以新质生产力为牵引集中攻关。工业软件作为工业智能化的“大脑”,要加快基础软件、操作系统、仿真软件的自主研发,推动人工智能算法与工业场景深度结合,提升智能感知和自主决策水平。应建设开源共享的工业软件生态,推动上下游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协同创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解决方案。智能制造装备是工业智能化的“手臂”,要突破高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传感器、工业互联网终端等核心技术,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建设联合创新平台。要通过政策扶持和产业引导,形成产业链协同攻关新格局,提升我国在关键领域的自主可控能力。
以新质生产力重构工业产业链。
产业链是工业体系的命脉,也是新质生产力释放效能的主战场。人工智能驱动下的工业全要素智能化,正在重塑产业链的组织模式与价值逻辑。一方面,应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的智能协同: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数据互联与资源共享,借助人工智能模型实现从“预测型”到“自适应型”的产业链优化,增强产业链的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要培育以创新为核心的价值链重构机制,推动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服务运维、数据增值等高附加值环节延伸,促进产业链价值链深度融合。同时,应加快形成区域协同、产业集群联动的发展格局,推动龙头企业牵引上下游协作,带动中小企业融入智能产业链体系。通过新质生产力的引领,我国产业链将从线性分工向智能协同、价值共创转型。
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工业绿色转型。
绿色低碳已成为全球工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特征。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与工业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可以实现生产全过程的能耗优化与排放控制。首先,要推动智能化能源管理系统建设,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可再生能源在工业生产中的规模化应用。其次,应通过智能监测与预测技术,加强对排放环节的实时监管与动态优化,推动绿色制造标准体系的完善与推广。最后,应鼓励企业开展绿色工艺创新,推动循环利用、资源替代等新模式的应用,形成绿色生产与智能制造的协同效应。通过新质生产力赋能绿色转型,不仅能够提升我国工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还能在国际绿色竞争中塑造差异化优势。
以新质生产力激发工业组织创新。
工业全要素智能化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组织形态与管理模式的系统变革。新质生产力的引入,使得企业可以通过智能化平台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与流程再造。一方面,要推动生产模式由传统的大规模制造向个性化、柔性化、网络化生产转型,利用数字孪生、智能排产和协同设计等工具,实现生产的实时响应和精准匹配。另一方面,应推动企业管理从层级化向平台化转型,强化数据驱动的决策机制,提升组织的敏捷性与协同性。此外,应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价值共创体系,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在研发、设计、服务环节形成紧密协作。通过组织模式创新,工业企业能够在新质生产力的驱动下提升核心竞争力,形成开放共享、协同进化的产业生态。
以新质生产力融入全球工业创新体系。
在全球范围内,新质生产力已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我国推进工业全要素智能化,必须立足自主可控,同时善于利用国际创新资源,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与创新链。要打造全球协同创新网络,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和工业标准制定,在智能制造、绿色低碳、人工智能安全等领域发出中国声音。要通过共建国际实验室、海外研发中心等方式,吸引全球高端人才与创新要素,提升我国在全球工业创新格局中的话语权。同时,要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与创新平台,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通过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制定参与跨国技术合作,推动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不断提升,塑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工业品牌。
加快探索工业全要素智能发展的中国路径。探索工业智能化的中国路径,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制造强国的必然要求。第一,要强化顶层设计与政策统筹,确保新质生产力在工业领域的制度供给与政策支持,为新质生产力在工业领域落地提供坚实保障。第二,应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建设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工业基础体系。第三,要推动产业链价值链的智能协同,通过工业互联网和大数据平台实现跨区域、跨行业的资源优化配置。第四,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和成果转化机制,完善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价体系,激励创新成果高效转化。第五,要构建开放包容的全球合作格局,既注重自主创新,又积极融入国际创新网络,在智能制造等领域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与标准影响力。
总之,要加快探索工业全要素智能发展的中国路径,在新质生产力的驱动下,争取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型。这不仅是提升我国工业自主创新与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更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展望未来,应以智能驱动为核心特征,推动新质生产力在绿色低碳、开放共享和价值共创等方向持续释放潜能,加快形成以智能技术为引擎、以产业协同为纽带、以制度保障为支撑的工业新生态。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
(红霉素软膏效果快吗))
)

)
)
)
(高潮丸有负作用吗))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