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转自:中华工商时报
日前,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同步获得工信部eSIM手机商用试验批复并上线办理业务,标志着我国信息通信业迈入“无卡化”转型的关键阶段。这一突破不仅是SIM卡从实体到电子的形态演进,更是通信产业价值链重构、全球竞争格局调整的重要契机。在数字经济加速渗透的今天,eSIM商用试验的落地,正以技术革新为支点,撬动整个通信产业生态的系统性变革。
eSIM技术打破了实体SIM卡对终端形态与服务模式的物理束缚。与占据手机内部宝贵空间的实体卡不同,eSIM通过嵌入式设计与空中写号技术,将用户身份认证功能直接集成于终端主板,其体积仅为实体SIM卡的三分之一。
站在通信运营商的视角,eSIM商用是一场从“渠道掌控”到“服务核心”的被迫转型与主动求变。长期以来,实体SIM卡作为用户身份的物理载体,构成了运营商掌控用户、锁定渠道的重要壁垒。eSIM带来的转网便捷性,将显著提升用户流动性,同时也会加剧行业竞争强度,但竞争压力同时也是转型动力,一方面,eSIM将大幅降低运营商的实体卡采购、分发与营业厅运营成本,通过后台系统的数字化升级提升服务效率;另一方面,用户选择权的提升将倒逼运营商跳出传统资费战的低维竞争,转向场景化、个性化服务的创新。
eSIM商用的更深层意义,在于其对整个通信产业链的重构与国产化升级的推动。eSIM产业链涵盖芯片设计制造、平台运营、终端集成等多个环节,过去在核心芯片领域长期由国外企业主导。随着国内商用的启动,本土企业逐渐加速突破。中国移动主导的eSIM芯片与操作系统国产化研发,中国电信围绕eSIM构建的数字身份安全基础,都彰显了产业链自主可控的发展方向。这种国产化升级并非简单的替代,而是通过庞大的本土市场需求形成规模效应,推动技术迭代与成本优化,最终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在全球化视野下,中国eSIM手机商用的启动,将深刻影响全球产业格局。目前全球eSIM发展虽已起步,但欧美市场仍面临运营商支持碎片化、用户渗透率不足的问题。作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生产国和消费国,中国的市场动向具有决定性影响。更关键的是,中国产业链在终端制造、场景应用与成本控制上的优势,将推动eSIM技术标准的全球化融合与产品的规模化普及,使中国不仅是市场参与者,更能成为全球eSIM生态的规则贡献者与标准塑造者。
每一次通信载体的迭代都映射着产业发展的脉络,eSIM手机商用的破冰,不仅是一次技术升级,更是通信产业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重要选择。它推动终端厂商从硬件创新向体验创新跨越,倒逼运营商从渠道思维向服务思维转型,加速产业链从依赖进口向自主可控升级。在5G深化应用与6G前瞻布局的交汇期,eSIM所开启的“无卡时代”,将为万物互联提供更便捷的接入载体,为数字经济注入更强劲的发展动能。
这场产业变革的最终受益者,将是每一位用户与整个数字经济生态。当终端设计更趋极致、服务体验更加精准、产业创新更具活力,通信产业将会真正实现从“连接工具”到“生态核心”的价值跃迁。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