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AI到Agent,软件名城弄潮千亿新蓝海(从ai到ang怎么写) 99xcs.com

□ 本报记者 季 铖

前几天,位于南京市江宁区的奥联公司需办理排水许可证信息变更,工作人员小徐打开江宁政务服务小程序询问智能客服“通通”。思索几秒后,“通通”不但给出详细办理流程及所需材料,并且已跟便民服务中心的审核员预约好了办理时间,小徐只需点击确认,即可带上材料去办理。“只是想着先了解下流程,没想到连人都替我约好了,也太周到了。”

“周到”背后,发挥核心作用的是“智能体”。日新月异的人工智能世界,AI又有了新面貌——Agent,中文翻译为“智能体”。

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AI智能体(AIAgent)市场调研分析及投资前景研究预测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AI智能体市场规模约为51亿美元,今年预计将达到113亿美元,到2030年将接近500亿美元。智能体正快速从“辅助工具”进化为“生产力主体”,在全球掀起商业化爆发浪潮。这场由AI驱动的生产力变革,正重塑着城市的创新基因与产业格局。

作为首个“中国软件名城”,南京正凭借产业底蕴与科教优势加速卡位,全力推动智能体从概念走向产业深水区,为万亿级软件产业集群孕育一个新的增长极。

智能跃迁:给AI大模型装上“手”和“脚”

“厂里一台磨煤机启动后出现振动异常,我们这边一时判断不出原因,想请你们远程共同诊断一下。”近日,南京朗坤智慧的诊断工程师陈工突然收到一家电厂客户打来的求助电话。他迅速调看诊断智能体平台的监控数据,发现问题机器的振动值偏高,随即让智能体进行处理。短短几秒,智能体不仅锁定故障原因还同步给出“治疗建议”:立即检查大小齿轮啮合面润滑情况。电厂维修工“照方抓药”,果然“药到病除”。“智能体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电厂‘老师傅’,只要看到异常就能分析解决问题。”陈工说。

事实上,智能体的技术定义很早就被提出,即具备自主感知、自主决策与执行能力的系统。近年来,大模型技术飞速突破,推动智能体能力实现质的飞跃,得以真正在多场景中落地并产生实际价值。

“智能体可以把不同的大模型、小模型整合到一起,让它们互相协同完成更复杂的任务。”朗坤智慧算法工程师张珂元说,伴随DeepSeek的火热,大家对AI大模型的熟悉度很高,也有越来越多人用上了相关产品,但这类产品多以“一问一答”模式为主,而智能体则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服务”,“就比如我们的诊断智能体,它可以7×24小时持续监控机器运转,一旦出现异常,就会立刻主动进行故障原因的排查分析并生成报告,工程师只要照着报告进行维修即可。”

腾讯云、腾讯研究院联合Gartner发布的《企业级智能体产业落地研究报告》中指出,智能体的核心突破在于“自主规划+工具调用”能力——它们能像人类团队般协同工作。

“打个形象的比方,智能体就相当于给AI大模型装上了‘手’和‘脚’,让它可以主动执行更复杂的任务。”软通动力智能体平台天璇AutoAgent研发负责人说,智能体可以根据用户需求主动监测收集数据,同时根据分析决策直接进行执行,而不仅仅是回答用户问题。

南京莲偶科技的Echo Egg“会译蛋”,仅巴掌大小,却能在会议过程中实时完成语音转写,会议结束,纪要也已经自动生成完毕;南京鼓楼医院研发的多场景医疗智能体,具备从智能问诊到病历生成再到检查检验报告诊断的全链条服务能力,已累计服务患者近20万人次……虽然智能体这一概念尚显陌生,但其实一个个智能体送上的“主动服务”,已在不知不觉间走近你我身边。

融入场景:让使用智能体像搭积木一样简单

南京产业底蕴深厚,制造业企业云集,“智改数转”的东风下,越来越多的生产型企业意识到了数字化升级的重要性,也愿意投身其中。多元丰富的工业生产场景,正好给了智能体大显身手的舞台。

南京科远智慧深耕工业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领域32年,长期服务在工厂、车间一线,积累了海量实践经验和数据,大模型和智能体技术的发展,为他们打开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科远智慧把工业机理模型与AI 技术深度融合,推出“A^2工业智能体”应用,可以精准赋能工厂运行、巡检、操作、管理四大核心岗位。例如,在电力行业,科远的工业智能体能全面监测设备运行状态,提前发现异常并提供初步诊断,将风险处理从被动反应转变为主动规避,显著降低监盘人员工作强度。

朗坤智慧同样在工业软件领域打拼20多年,拥有很多常年合作的客户。如今智能体技术的到来,让这些“老客户”又成为了“新客户”。技术团队直接进驻到工厂一线,与客户的技术、业务团队紧密协作,定制化研发智能体,精准解决“痛点”。

有人专注ToB市场,在专业方面不断深耕;也有人盯准了普通用户,在简化使用方面持续努力。

“我们致力于让智能体的使用像搭积木一样简单,让每一个人、每一家企业都能轻松搭建一个属于自己的智能体中台。”位于南京市雨花台区的汇智智能品牌负责人赵文捷表示。公司瞄准企业、个人、品牌商家等多类用户,推出了适配不同行业的智能体中台。线下实体门店经营者只需通过小程序,选择所需功能并输入基础信息,就能快速生成专属的“智能体服务员”,消费者用手机“碰一碰”即可唤醒。除了菜品推荐、下单、结算等基础功能外,这个“服务员”还会像真人一样邀请消费者给出好评,甚至贴心地生成备选文案方便一键发送小红书“种草”。

零门槛的操作方式,让智能体中台迅速赢得门店老板青睐,目前用户已经过万。但汇智智能还有更长远的战略布局——搭建生态。通过自研的Carrot AI大模型底座与开发工具BuffGPT,汇智智能为开发者提供强劲技术支撑。其打造的Agentsyun平台,已成为生态关键枢纽,现已吸引超3000名开发者入驻。赵文捷说,虽然在这一领域直面“大厂”的竞争,但他们的核心优势在于“灵活”与“性价比”,“我们正以更轻、更快、更易用的模式,开辟一条新路。”

从工厂车间到街边小店,从垂直细分领域到大众生活场景,从定制个性化产品到搭建研发型生态,南京智能体产业正全方位拔节生长,每天都有无数智能体在这里诞生。

成长“烦恼”:直面技术与市场的双重考验

一个产业的快速爆发,必然伴随着各类问题的暴露,AI亦不例外。随着大模型持续普及,用户日益增多,一些短板也开始显现,“幻觉”就是其中很突出的问题之一——不少人都遇到过AI“胡编乱造”答案的情况。单一大模型的使用尚且如此,需要调用多个大模型协同工作的智能体,面临的挑战更甚。

“智能体就相当于一个领导者,接到命令后要选择最合适的成员组成团队,去执行好相关任务。一方面要选对人,另一方面要保证成员间沟通协作顺畅。说起来简单,但实际研发起来,难度要大得多。”张珂元说,“打个比方,假设每个模型的成功率都能达到95%,很高吧?但智能体在一次任务中调用10个模型,最终成功率就是0.95的十次方,不足六成了。”

硅谷多位科技大佬在最近的一次圆桌对话中也谈到智能体成功率的问题,提出核心问题在于执行多步任务时不同模型之间的信息互通,这也是智能体研发过程中的重点。

因此,任何一个成熟的智能体在“出师”前,都需要大量调试。而这,又直接触碰到不少智能体企业的另一个痛点——高昂的算力成本。采访中,不少相关企业的算力成本都占到总成本的三到四成,且仍呈上升趋势。

一边是不断上涨的研发成本,另一边,对于智能体这样一个“新鲜事物”,市场的接受度还在培养中。“客户问得最多的就是‘出了问题谁负责’。”南京一家工业节能智能体公司的销售总监直言,信任是当前市场推广中遇到的最大问题。

因为企业级智能体往往直接接入生产线、数据库,接触核心设备和资料,企业不免担心。“我们的思路是从‘+AI’逐步过渡到‘AI+’。”软通动力智能体平台天璇AutoAgent研发负责人说,在为企业部署智能体产品时,他们会先选择一小块业务试水,待产生效果后再逐步升级。前阵子,软通动力在为一家制造业企业服务时,就先从“边缘”的培训业务入手,升级企业原有培训系统。当客户看到全新的培训智能体不但可以讲课,还能把各类历史资料灵活转换成不同课程时,完全信任了他们,目前已经让智能体接入审计、财务等核心业务领域。

科远智慧的“解题思路”异曲同工,他们通过与大唐南电合作,先打造出一个样板工程,让同类型企业看到智能体的“威力”,目前示范效应已辐射到浙能六横、粤电大埔、宿州钱营孜等数十家发电企业,多个智能体项目投运并收获客户认可。

尽管挑战重重,但面对这片千亿级蓝海,投身其中的人们还是满腔憧憬和兴奋。“智能体的普及一定是大势所趋。”赵文捷充满信心。目前汇智智能的智能体中台每天都能新增几十个用户,伴随着商业模式的跑通,公司今年软件收入有望突破7000万元。

“卡位”未来:抢占AI科技革命新高点

10月份刚刚举行的OpenAI开发者大会上,AgentKit工具包成为最大亮点之一,可以支持开发者快速构建生产级智能体;微软发布Copilot Studio,支持在可视化画布上构建智能体;谷歌也在搭建自己的Gemini智能体生态。国内赛场同样激烈,字节跳动、阿里巴巴、腾讯等也都推出了各自的智能体开发平台。

科技巨头们纷纷出手,业界普遍把今年视为智能体真正走向产业化的元年,同时也意识到AI发展的下一轮重点就在智能体。在这条崭新赛道上,南京已经开始加速奔跑——

AI·镜界—南京人工智能生态街区7月在雨花台区揭牌成立,将建设全球智能体集散中心,构建“大模型基座—智能体平台—智能体超市”三层架构,贯通智能体“概念—产品—应用”全链条;

2025南京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对接活动上,中国信通院与腾讯云、华为云、中兴等8家企业联合发布“可信AI智能体测试床1.0”,旨在打造一体化测试环境,全面验证和优化智能体的理解分析、规划决策、通信交互、任务执行等能力;

全国首个以智能体为核心的创新创业中心“智能体(Agent)产业双创中心”落户鼓楼区,中心将联合江苏创新生态研究院等多家单位共建共享……

各类智能体平台的不断搭建,推动相关企业碰撞创新火花,助推产业裂变发展。不仅如此,南京也早早意识到算力的重要性,目前已建成多个智能算力中心,算力规模超每秒200亿亿次FLOPS(FP16),位居长三角前列。人才培养领域,南京高校众多,不少高校专门设立了人工智能学院,省教育厅3月公布的15所省级人工智能学院中10所位于南京。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所言,南京作为我国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之一,拥有深厚的产业底蕴和丰富的科教资源,目前已经形成人工智能产业生态,伴随着持续聚焦产业发展要素,大力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将不断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赛道。

8月发布的《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在人工智能部分明确提出了一系列需要推动研究的新技术新产品,排在第一位的就是AI智能体。在智能体产业快步迈入规模化的当下,南京正以软件产业的深厚积淀、政策生态的精准培育、应用场景的丰富储备,抢占AI科技革命新高点。

暮色漫过人工智能生态街区一角,奶茶店老板指尖轻点智能体中台,当日营收报表已自动梳理;十公里外,智能体产业双创中心的灯仍亮着,开发者们正专注调试智能体产品……晚风裹着市井烟火与科技轻鸣,南京正以智能体为笔,在软件名城底色上绘就产业跃迁与生活温度交织的图景——这场AI驱动的未来,又掀开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