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电子封装、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高效散热” 已成为突破性能瓶颈的关键 —— 传统金属散热材料(如铜、铝)虽导热性较好,但存在重量大、易腐蚀、绝缘性差等缺陷,而高导热陶瓷(如氮化铝、碳化硅、氧化铍)兼具高导热(导热系数 200-350W/(m・K))、低膨胀、绝缘耐腐的特性,完美适配高端散热需求。然而,高导热陶瓷硬度高、脆性大,传统成型工艺(干压、注浆)难以实现复杂散热结构(如微通道、异形腔体),光固化陶瓷 3D 打印(SLA 陶瓷)与陶瓷增材制造技术的出现,为其 “结构定制化” 与 “性能最大化” 提供了新路径。本文结合 12 年陶瓷科研与实验室建设经验,详解高导热陶瓷 3D 打印的工艺难点、优化策略及应用突破。
1. 高导热陶瓷的核心特性与 3D 打印适配难点
高导热陶瓷的性能优势源于其微观结构(如紧密的晶体排列、低缺陷密度),但这些特性也给 3D 打印带来三大核心挑战:
• 高纯度要求:杂质(如铁、硅)会形成热阻中心,以氮化铝为例,粉末纯度从 99.5% 降至 98% 时,导热系数会从 200W/(m・K) 骤降至 150W/(m・K) 以下,因此 3D 打印原料需严格控制纯度(≥99.8%);
• 低缺陷成型:孔隙率每增加 1%,导热系数会下降 5%-8%,传统 SLA 打印易因浆料气泡、层间结合差产生孔隙,需实现 “无气泡坯体 + 层间融合率>95%”;
• 烧结致密度:高导热陶瓷(如碳化硅)烧结活性低,传统烧结致密度难超 92%,而致密度需达 96% 以上才能发挥高导热性能 —— 在我们的实践中,通过优化烧结工艺,可将氮化铝致密度提升至 98.5%,导热系数恢复至原料的 90% 以上。
图1: 高导热陶瓷3D打印全流程与导热性能关联示意图
2. 高导热陶瓷 3D 打印的工艺优化与性能调控
针对高导热陶瓷的特性,需从 “浆料制备、成型参数、后处理” 三环节进行专项优化,同时通过微观结构调控进一步提升导热性能:
(1)低缺陷浆料制备:奠定高导热基础
浆料需平衡 “高固含量”“低粘度” 与 “低杂质”,核心优化要点有二:
• 原料与分散剂选择:在服务 300 多所高校实验室的实践中,针对氮化铝陶瓷,我们优先采用纳米级粉末(D50=0.8-1.5μm),搭配低杂质聚羧酸铵类分散剂(添加量 1.2-1.5wt%),避免常规分散剂引入的金属离子杂质;
• 混合工艺控制:采用 “惰性气体保护 + 行星球磨”(球料比 4:1,转速 280rpm,球磨 36h),可实现 70vol% 以上的固含量,浆料粘度稳定在 1200-1800mPa・s,既保证 SLA 刮刀铺层无气泡,又减少粉末团聚导致的后续孔隙。
(2)SLA 成型参数:控制微观缺陷
成型参数需聚焦 “层间结合” 与 “尺寸精度”,关键参数如下:
• 层厚与曝光:层厚过厚(>80μm)易导致层间开裂,过薄(<50μm)则延长打印时间;我们通常选择 50-70μm 层厚,搭配 8-12s 曝光时间(紫外波长 355nm),可使坯体层间融合率达 97% 以上,成型精度控制在 ±30μm(适配微通道结构打印);
• 扫描策略:采用 “分区扫描 + 边缘强化” 模式,减少成型时的局部应力 —— 在碳化硅微通道散热件打印中,该策略可将坯体开裂率从 8% 降至 1% 以下。
(3)烧结与后处理:提升致密度与导热性
高导热陶瓷烧结需突破 “低活性” 难题,优化策略包括:
• 烧结工艺:氮化铝采用 “1750-1800℃保温 5h”(升温速率 5℃/h),同时通入氮气保护(避免氧化),致密度可达 98%-98.5%;碳化硅则需添加硼、碳烧结助剂(总添加量 2-3wt%),在 2200℃烧结后致密度超 96%;
• 热等静压(HIP)后处理:对烧结件进行 1600℃、150MPa 的 HIP 处理,可消除内部微孔隙(孔隙率<0.5%),在我们的测试中,氮化铝经 HIP 处理后,导热系数可从 180W/(m・K) 提升至 195W/(m・K)。
3. 高导热陶瓷 3D 打印的典型应用场景与价值
3D 打印赋予高导热陶瓷 “结构定制化” 能力,使其在三大领域实现传统工艺难以企及的应用突破:
(1)电子封装领域:微通道散热基板
传统氮化铝散热基板多为平板结构,热阻较高(>0.5℃/W),无法满足 5G 芯片的高密度散热需求。通过光固化陶瓷 3D 打印,可制备带有内部微通道(直径 0.2-0.5mm)的异形散热基板 —— 例如我们为某电子企业开发的氮化铝基板,微通道呈螺旋状分布,热阻降至 0.3℃/W 以下,且研发周期从传统工艺的 4 个月缩短至 1.5 个月,试错成本降低 60%。
(2)新能源汽车领域:电池包散热构件
新能源汽车电池包需 “高导热 + 抗冲击” 的散热构件,传统铝合金构件易被电解液腐蚀,而 3D 打印碳化硅 - 氮化铝复合陶瓷构件(导热系数 150W/(m・K),弯曲强度 450MPa)可解决这一痛点。在实践中,该构件可直接贴合电池单体,将局部热点温度控制在 50℃以下,比铝合金散热效率提升 30%,且重量减轻 25%。
(3)航空航天领域:耐高温散热部件
航空航天发动机舱内需耐受 300-500℃高温的散热部件,氧化铍陶瓷(导热系数 250W/(m・K),耐温>1800℃)是理想选择,但传统工艺无法成型复杂腔体结构。通过陶瓷增材制造,我们可制备带有蜂窝状散热结构的氧化铍部件,在 1.2 倍工况模拟测试中,散热效率比传统块状部件提升 40%,且满足轻量化要求(体积密度<2.9g/cm³)。
图2:高导热陶瓷3D打印与传统成型产品结构及性能对比
总结与未来展望
高导热陶瓷 3D 打印技术的核心价值,在于打破 “传统成型结构局限” 与 “高导热性能需求” 的矛盾 —— 既实现了散热结构的定制化设计(如微通道、蜂窝孔),又通过工艺优化保留了陶瓷的高导热特性,同时大幅缩短研发周期、降低应用成本,为电子、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领域的散热难题提供了新解法。
未来,该技术的发展将聚焦于 “更高导热系数” 与 “多功能集成”:一方面需开发导热系数>300W/(m・K) 的氮化铝基复合材料(如添加石墨烯、碳化硼增强相),另一方面需实现 “导热 + 绝缘 + 抗菌” 一体化的医疗设备散热构件。当前行业仍面临两大挑战:一是批量生产中微观结构一致性控制(如晶粒尺寸偏差需<5%),二是低成本高纯度陶瓷粉末(如氮化铝粉末成本降至 500 元 /kg 以下)的制备。在陶瓷科研与工程实践中,需持续优化 “材料 - 工艺 - 设备” 的协同体系,才能推动高导热陶瓷 3D 打印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工业应用。
关于作者:本文由专注于先进陶瓷增材制造解决方案的 [昆山市奇迹三维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团队提供。我们致力于为科研与工业领域提供高性能陶瓷 3D 打印设备、材料及打印服务。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