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光伏见闻)
当一种“先天不足”的标签被贴在某项技术上,是相信传言还是相信数据?
近期,关于BC“弱光性能不及TOPCon”的说法在业内流传,甚至有文章援引早期实证称其“在阴雨天发电量落后7%左右”。
这些看似“有据”的指控,是否就是故事的全部?
一、参数之争VS收益之辩:高价值时段才是关键
一直以来,行业内对“弱光性能”的讨论,常常陷入一个认知误区:过度关注清晨(8点前)和傍晚(18点后)等辐照度极低(如<100W/m²)时段的瞬时表现。
然而,这些时段对全天发电量的贡献不足3%,在此纠结于毫厘之差,无异于忽视了发电收益的全局。
事实上,“弱光性能好”并不等同于“发电收益高”。这一认知的关键在于区分“全时段弱光表现”与“高价值弱光表现”。
在辐照度极低的边缘时段(0-100W/m²),不同技术路线的表现确实存在正常波动,并受到测试地点、环境条件、安装倾角等多种因素影响。
例如,CPVT在宁夏的测试中,HPBC 2.0在此区间的单瓦发电增益有-0.36%的微弱差异,但在烟台海上环境下的实证结果呈现正值(0.89%)。同样权威的鉴衡在三亚实证基地测试显示,正向增益达0.67%-0.7%。
这些差异恰恰说明,任何以单一地点、极低辐照时段的瞬时数据来否定或肯定一项技术整体弱光性能的尝试,都具有明显的不全面性。
真正的评判标准,应该转向对发电收益有决定性影响的“高价值时段”。
当我们将目光从“全时段”转向“高价值时段”,评估逻辑也随之改变。对于光伏电站投资而言,发电价值的分布具有显著的时段集中性。
每日8点至18点这一持续超过10小时的核心区间,不仅贡献了全天发电量的主要部分,更涵盖了辐照强度最高、能量输出最集中的“黄金发电峰段”,是决定电站整体收益的关键所在。
随着国家太阳能光伏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CPVT)(6个月实证周期)与鉴衡认证(5个月实证周期)等权威机构的多份实测报告陆续公布,这一价值逻辑在鉴衡认证实测数据中得到了充分验证:在阴天整体环境下,HPBC 2.0组件实现了约1.96%的稳定发电增益;而在“阴天叠加静态遮挡”等复杂工况中,其抗遮挡特性被充分激活,发电能力呈现倍数级提升,午间时段的优势尤为显著。
从电站投资回报视角审视,这一优势的价值被进一步放大,假设其它组件在占比仅3%的边缘时段拥有微弱优势,其带来的日收益增量也极为有限;而HPBC 2.0在占比超过50%的核心发电时段(10-14点)中,即使仅有百分之几的稳定增益,所创造的日收益增量却是前者的10倍以上。
这清晰地揭示了一个不争事实:弱光性能的评判,必须从单纯的“参数对比”转向更具实际意义的“价值创造”。
二:新标尺:HPBC 2.0的实证答案
如果说“高价值时段”的提出,是从理念上重塑了弱光性能的评判标准,那么来自多家权威机构的实证数据,则从事实上揭示了HPBC 2.0在真实弱光场景下的卓越表现,真正诠释了何为“弱光不弱”。
此前,有观点认为,BC结构由于正负极均在背面,存在弱光性能不如TOPCon以及漏电风险增加等问题,导致在低辐照条件下发电性能受限。
一些早期的实证数据似乎也佐证了这一判断——例如海南雨季的测试显示,在弱光条件下TOPCon组件发电表现优于BC组件约7.83%;成都阴雨天气中两者差距最高达7.18%。
一时间,“BC不擅长弱光”仿佛成了定论。
然而,随着隆基绿能推出HPBC 2.0组件并陆续获得多家权威机构的户外实测验证,这一长期被误解的技术特性,正迎来一场彻底的“正名”。
图注:从左至右依次为隆基分布式业务中国区市场负责人钱鑫、国家太阳能光伏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副主任朱晓岗、隆基分布式业务中国区总裁牛燕燕、隆基分布式业务中国区产品解决方案负责人郭晋维、德国莱茵TÜV大中华区太阳能服务技术专家杨术龙、北京鉴衡认证中心有限公司太阳能事业部技术总监朱晨
无论是国家太阳能光伏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CPVT)的户外实证,还是鉴衡认证的详细报告,均以无可辩驳的数据共同印证:隆基绿能的HPBC 2.0组件,其弱光性能不仅不差,反而在绝大多数弱光场景下展现出全面优于主流TOPCon组件的发电能力。
在单纯考量弱光性能的“阴天无遮挡”工况下,HPBC 2.0组件便已展现出强劲的“超发”实力。鉴衡的报告数据显示,在整个阴天环境下,BC组件的单瓦发电量相较TOPCon组件增益达到1.96%。
更为关键的是,在下午16时至17时——此时太阳高度角已低,光照强度显著减弱——HPBC 2.0的发电增益攀升至惊人的4.42%。这表明 HPBC 2.0 具备更优的光谱响应与低辐照启动能力,能够有效利用有限的散射光。
而当外界将目光投向更为普遍、尤其是在工商业分布式场景中常见的“有遮挡”环境时,HPBC 2.0的优势则被进一步放大,其发电增益呈现出“逆势上扬”的倍增态势。
鉴衡的实测数据揭示了这一震撼结果。在“阴天静态遮挡”的复合不利条件下,HPBC 2.0组件的发电增益在11至12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58.27%。
这意味着,在光照本就不足的阴天,再叠加工厂烟囱、屋顶构架或邻近建筑造成的局部阴影时,HPBC 2.0组件依然能保持强劲的电力输出,其相对发电效率的提升幅度远超无遮挡工况。
综合两份权威报告在不同维度——无论是天气条件、辐照度区间,还是遮挡状态下的交叉验证,可以得出一个明确且一致的结论:关于“BC弱光表现不足”的看法,最新实测已给出更清晰答案。HPBC 2.0 在多类弱光场景中展现稳定优势,弱光并非短板,反而是其核心优势之一。
三、技术破壁:“越不利,越强大”
任何技术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应用,都需要经历成熟的周期。
关于“BC弱光性能不及TOPCon”的讨论,其中部分认知确实源于早期BC技术面临的工艺挑战。
在产业发展初期,背接触结构对电极精度、钝化质量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使得早期BC产品在性能一致性与成本控制上存在提升空间。正是这些阶段性的挑战,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市场的初始印象。
然而,技术的进步永不停歇。隆基HPBC 2.0的推出,标志着BC技术进入了全新的成熟阶段。
HPBC 2.0通过无栅线正面设计,彻底消除了金属栅线对光的遮挡,显著增大了有效吸光面积,使其对散射光的利用效率大幅提升。
更重要的是,该技术赋予了组件卓越的抗遮挡能力,当局部被遮挡时,电流能自主形成新的流通路径,将功率损失严格限制在遮挡区内,从而避免对整串组件造成致命影响。
这正是为何在鉴衡认证等权威测试中,HPBC 2.0在阴天静态遮挡条件下能创造出发电增益超过58% 的根本原因,也使其在复杂的工商业应用场景中展现出极高的应用价值。
面对当前市场上纷繁复杂、甚至时而矛盾的实证数据,用户更需要提升辨别能力,警惕那些测试条件模糊、组件版本陈旧或对比维度单一的片面结论。
在评估光伏组件时,应优先信赖国内外权威第三方机构的测试报告。这些机构遵循严谨科学的测试标准,其结论更具客观性与公信力。
当“高价值弱光”与“全天强发电”成为衡量组件性能的新标尺,权威机构CPVT、鉴衡认证的交叉验证共同指向同一结论,关于BC弱光性能的旧有叙事已被彻底刷新。
当技术的演进遇上信息的泛滥,唯有回归发电本质、聚焦用户价值,才能让每一缕阳光,绽放其应有的价值。
)

)
)

)
)
)
)
)
)
)
)
)
)
)